台灣人的端午節

端午,農曆五月五日,和春節、中秋並列台灣三大節慶。

五月正值春、夏交替,蚊蟲日趨繁殖,暑熱時疫增多,因此五月被視為「惡月」。端午以菖蒲、艾草及雄黃酒做為保健避疫。諺語「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槓」,食粽本是避寒驅毒的風俗,另外,夏季也有以粽子祭祖禮儀,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五月舊時稱為“蒲月”,因為在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會在門口懸掛菖蒲。

五月又稱為「百毒月」,天氣愈來愈炎熱,多病菌蚊蟲,易生疾病,為保平安,民間便興起各式各樣祛瘟避疫的方法,如插菖蒲艾草,掛香包等。

250820 465086493503516 201505412 n

關於香包,在周朝時為了消除體味,因此在身上佩帶一個裝有香料的小袋子,稱為「香囊」;漢朝,在香囊內裝入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明代則在香包內裝入薄荷、吳茱萸、丁香、天然的樟腦結晶,讓孩童隨身攜帶,用來防蚊蟲和驅邪的功用。

昔時社會,常見家人要出遠門時也刻意縫製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隨身聞香,保佑他們事事順利、旅途平安,並提醒他們,家鄉有人懸念,應該早日平安回來。

台灣俗諺說道:「未食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意思是說五月之前的天氣還不太穩定,棉被大衣還不敢收起來,直到端午節後,才算是正式邁入夏天呢~不過現在季節氣候大變,還真令人難捉摸啊!

中國端午與台灣端午

龍舟競賽一直是端午活動主軸,源自古時吳越民族的龍圖騰祭祀,早期濱水部族的祭祀活動。夏季划著龍形舟楫舉行河祭,以樹葉裹物拋入水中來祭祀祖先。慢慢地它也與夏季風俗結合,而形成節慶的文化意涵。

歷史人物的穿鑿附會只是讓節慶的意義能根植於人民的生活情境,且可藉著每年一次的龍舟活動,來喚醒人們心中的歷史記憶,至於實情?大部分來說不再是那麼重要。

以宜蘭礁溪二龍村龍舟賽來說,最早定居二龍村的是噶瑪蘭人的淇武蘭部落。居民入墾後,在隔溪之處建立洲仔尾村。兩村隔著水深小溪,不只阻隔了不同族群的來往,也淹死了不少當地婦孺。兩村居民因著相信是水鬼作怪,而有協議共同划舟,柤互守護河溪之舉。爾後就形成每年一次的龍舟競賽。這就是台灣端午故事,象徵著不同族群,先後來到這塊土地的人民,願意共同守衛鄉土,同舟共濟來克服環境的困局,且讓這樣的互愛、互助在台灣的端午節慶中流傳。

另外,在端午舉行的中港「祭江洗港」、中部犁頭山的「木屐競走」、台南永康的「蟋蟀大賽」與東港佳冬的「石合戰」(石頭戰)等等,皆可作為台灣本土的端午故事。

祭江洗港

位於苗栗竹南西邊的中港,是中北部泉、漳移民墾荒之地,因位居雞籠與鹿仔港之間而有中港之稱。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縱貫鐵路通車後,竹南取代中港運輸地位,而使中港漸趨沒落。然此地傳承已久的端午龍舟賽及祭江洗港之儀,祈願漁業豐收,闔境平安的風俗仍然流傳下來。這樣的台灣端午故事,告訴我們要愛護河川,洗濯環境污染與淨化人心。

木屐競走

台中大肚山南端的犁頭店(今南屯區)是中部早期開墾區,當地因有諸多打造農具的商店而得名。相傳犁頭店位屬穿山甲穴,而被視為福地。每年春臨或端午前後,居民要以巨響來吵醒冬眠的穿山甲,以期醒來的靈獸能帶來地區一年的蓬勃發展。這就形成現今仍保有的木屐競走活動。這樣的台灣端午故事,帶給我們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提昇社區活力的啟發。

蟋蟀大賽

台南永康市豐榮里社區在端午後所舉行的蟋蟀大賽,與東港佳冬粵籍與閩籍的石頭戰有相同之含意。蟋蟀會相鬥、人們會丟石頭,是因具有直覺的領土觀念。這樣的台灣端午故事,提醒我們有過族群排斥的成長過程,進而凝聚國家與國民意識,來保衛台灣領土,與外來的侵略者戰鬥。

與端午有關的中國人物不只屈原一人,還有介之推、伍子胥、越王勾踐到孝女曹娥等等。歷史人物融入節慶被民眾紀念有其時代性,以此角度思考來過台灣端午節慶才有意義。端午已在台灣本土匯成一個新的文化風貌,歷史情境與人物已迥然不同,台灣人應在台灣的文化情境中來過台灣本土的端午節慶,不是嗎?

最後,提醒各位朋友…..粽子別吃太多,熱量高又不好消化喔!

Cheers
張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