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材的演進
傳統造紙之原料不外乎為麻、皮、藤、竹、草五大類,各朝代所用不同,從漢朝開始,以麻及樹皮為主,而藤紙始於晉朝,竹紙、草紙起源於唐朝。直至明清時期,竹紙始終居於領導地位,基本上任何植物纖維都可造紙。
臺灣造紙始於清光緒年間,南投至埔里一帶產竹,因而製造竹紙,產量需求變大後,嘉義、雲林、新竹、苗栗縣也開始製造。在金銀紙製造上,採用竹紙,或稱原紙、粗紙,以號稱「金色中港」的竹南鎮為例,早期皆用南庄與獅潭的竹紙,後來交通便利後,才由古坑、梅山、竹山等提供,1991年起,從日本、印尼、大陸開始進口竹紙及金銀紙成品,但還是有部分手工製造者,堅持使用紙質較佳的臺灣竹紙,來與進口做區隔。
早期使用純竹紙製作的金銀紙,都已成為收藏珍品,原因在於早期純竹紙所需的原料,是以“桂竹”的嫩竹所作而成,質地輕,且是以石灰浸泡及天然添加物為主,經過燃燒後的灰燼呈灰白色;如以蘇打浸泡竹子,或是添加化學合成物的產品,其灰燼則呈現黑色。
Cheers
張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