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談過程中發現一些普遍親子或親密關係間的狀況。
要求孩子專心,卻不教孩子如何專心,或是當事人也常一邊滑手機一邊回應孩子的問話。
要求對方要情緒穩定,卻不教對方如何情緒穩定,或者是當事人也時常情緒波動而無自我覺察。
希望對方要放下,卻不教對方如何放下,或者是當事人外表自在從容內心卻執著於未完成的期待而無法自拔。
到頭來發現並不是不教,而是根本也不知道如何怎麼做,因為也許從小就是被如此對待。
這些都是可以時時自我覺察的狀態。
認知無法改變一切
很多人說要溝通,不知道怎麼溝通,只會說道理、指責或討好。
孩子知道要專心,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專心。一再的提醒孩子要專心,多數到頭來都是不歡而散。
知道要情緒穩定,只是對方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認識情緒、接納情緒、讓情緒穩定而不是壓抑。
知道不要沈迷於手機遊戲,但面對更多的說教與責備往往只會投入得更深!
常聽到「不教不行」,沒錯「要教」。但,不能只告訴「目標」(專心、情緒穩定、放下)而不給「方法」。
說教與責備並不是「方法」,而是在「應對」對方的狀態。只會在對方的認知裡形成更大的防衛,因為說的這些對方都懂,只是不知道「方法」不知道「怎麼做」。
這樣的狀態正是越努力越挫折的呈現。越努力要求孩子專心,孩子和當事人越來越挫折…越努力希望另一半情緒穩定,另一半和自己關係越來越緊繃,彼此壓抑成為不定時的未爆彈。
誤解多數來自於沒學過
很多人把說服,誤以為「溝通」。
很多人把要求,誤以為「溝通」。
很多人把指責,誤以為「溝通」。
很多人把脅迫,誤以為「溝通」。
很多人把講道理,誤以為「溝通」。
很多人把利益交換,誤以為「溝通」。
因為很多人從小幾乎就是這樣「被溝通」,所以認為這就是「溝通」。甚至不願承認或不知道自己是在「說服」「要求」「指責」「脅迫」「講道理」「利益交換」。
溝通的關鍵在於拉近彼此的關係,達成共識和解決問題是附加的成果。
帶著解決問題的期待進行「溝通」,過程中是否能察覺此時此刻自己是單純的表達立場與感受,還是在說服、要求、指責、脅迫、講道理或是利益交換。
自我覺察
溝通除了說話語氣、說話姿態很重要之外,另一個關鍵在於自我覺察:
當孩子不專心時,自己的內在狀態如何?會焦慮?會難過?會生氣?
當對方情緒不穩定時,自己的內在狀態如何?會焦慮?會難過?會生氣?還是感到無能為力?
面對未完成的期待而無法自拔時,自己的內在狀態如何?會焦慮?會難過?會生氣?感到委屈?
因為自己內在狀態沒先處理好,「說服」「要求」「指責」「脅迫」「講道理」「利益交換」等各種的應對姿態就會不斷浮現。
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地方。
希望協助更多人透過覺察,學會情緒穩定。
希望協助更多人透過覺察,學會專心。
希望協助更多人透過覺察,學會放下。
這樣回到生活中,才有能力去協助身邊在乎的人。
而不是只會跟在乎的對方講一堆目標:「要專心」「要情緒穩定」「要放下」「不要想太多」,卻不提供「方法」。
—
希望藉由分享文字的方式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
Cheers
張楊
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
關於手工印章的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