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中午和幾位友人一起用餐,過程中聊到我個人的認知裡「不能 / 不要」的差異及運用。
在生活對話場景中,我會盡量避開「指導」或「教練」的角色,僅於分享我個人學習的歷程和生活的大小事。
輕鬆閒談過程中,友人說:「對耶!!很多時候跟孩子說:『你不要這樣。』孩子都會回:『我偏要』」
我:「嘿啊!但跟孩子說:『你不能這樣!』孩子很難快速的接:『我偏能』因為有些拗口….」一群人笑翻。
突然想到的說法,似乎能簡單快速的傳遞中間差異,這是我喜歡對話的原因!每次對話總會有新發現!

當天和其中一位友人引薦的朋友,初次見面進行對話。
對方帶著生活中的與家人應對之間的問題而來。
對方是個在生活中很認真很努力的人,用餐前她問題的答案在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中帶著對方,同時讓對方自己找到了。
對話過程中不帶著觀點的聆聽,往往「答案」或「下一步行動」都在對方的內心深處,只是過去不曾被挖掘或被遺忘,甚至忘了自己是有選擇的。
透過不帶觀點的核心深度對話,有助於這些「答案」或「下一步行動」的萌芽。
—
希望藉由分享文字的方式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
Cheers
張楊
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
關於手工印章的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