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

某日外出的晚餐後,準備走到對街的 7-11 購物,當天新進人員顯得疲(ㄊㄡ) 累(ㄌㄢˇ)不想走,於是抱著他過馬路,一過馬路後在柏油路和水溝蓋的交界處有個蠻高的落差,我的右腳踝重重的翻船,拐了非常大的一下。加上新進人員將近十七公斤的重量,順勢蹲倒在地上。

可能是當父母的天性使然,盡可能地保護著新進人員,沒有鬆手讓新進人員受傷或重落地,始終在我懷裡。

接下來只能帶著一拐一拐的右腳,慢慢地走。


過幾天在貼藥布的同時,剛好被新進人員看到:「阿爸,你的腳怎麼了?」

我:「前幾天,我們不是去 7-11 嗎?」

新:「對啊」

我:「因為我自己不小心所以拐到腳,有點不舒服所以貼一下囉」

的確,「我拐到是我拐到」跟有沒有抱著新進人員其實沒有絕對因果關係

不過生活經驗中,在類似的情況下曾聽過爸媽長輩跟孩子說:「還不是因為抱著你所以害我跌倒」這是錯誤的因果關係。

在我的想法裡這樣其實是在抱怨…也是不經意的教會孩子抱怨…


新進人員報到前,和家人討論出幾點共識:

  1. 不在孩子面前抱怨。
  2. 不在孩子面前爭執(雖然平常幾乎沒爭執)。
  3. 不在孩子面前數落別人或說八卦。
  4. 如果這句話在某人面前不敢說,也絕不在這個人的背後說。

儘管我們無法去約束家人長輩或身邊朋友或身邊朋友不在新進人員面前這麼做;但,至少我自己可以自我要求以身作則。

畢竟這些涉及到說話習慣,不也是身教的一部分?

有時我們難免會面臨觀點上的一些挑戰,有朋友問:「儘管你們不在孩子面前抱怨,但不代表他不會在其他地方聽到啊」

其實我並非擔心他聽到,而只是單純塑造一個家庭的文化習慣或價值觀。


另外也常聽見尊重孩子可能造成自負自大的問題,包括過於重視自己的權利、優越感、眼高手低、自我膨脹,以及欠缺現實感與社會化不足。

這些疑慮並非「尊重」的真實面貌,反而是缺乏尊重所導致的問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衝突勢必越來越多,只要不再是我們可完全支配。嬰幼兒冠上寵壞了,青少年冠上叛逆期,出社會冠上草莓族。

然而這些稱號,究竟是因為單純孩子不乖不聽話,還是我們應對的方式沒有跟著成長感到無奈且又無從改變的合理化說法?

希望藉由分享文字的方式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Cheers
張楊

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