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不等於對話
對話,並不只是把話說出來而已。
溝通,並非各說各話,更不是明示或暗示的要求對方照著我們的方式做。
生活中有幾位視障的朋友,他們的感官極度靈敏,讓我非常的欽佩。不禁反思,偶爾發生的「不注意視盲」往往呈現出自己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反而被侷限了。
在生理解構上看不見;但,看見的可能更多。
在關係裡的對話互動呢?多數人有「說話能力」,卻因缺乏「對話能力」,不小心造成關係間的挫折。
回應力
「單純陳述觀察而不評斷」在對話能力的養成,是個很重要的關鍵。
對話能力來自能否好好的接住一句話,再好好地說出來。
—
過年前的某日晚餐時新進人員有些情緒。他的餐碗裡,剩下大約一口的板條。
新:「這裡面怎麼會有芹菜的味道,我不喜歡芹菜的味道」
正在洗手的老闆轉頭正要回話,我點頭示意了一下。
我看著新進人員,說:「嗯嗯,這樣啊!你不喜歡芹菜的味道?」
新進人員:「恩!不喜歡」
我:「嗯嗯,我知道了。那你把嘴裡的吞下去,剩下的這一口吃完就好」
然後….
他沒再說什麼,愉悅的吃完。
事後,問老闆本來想說什麼,老闆說:「本來想跟他說,『阿都吃到剩一口了才在說』或者是『哪裡有,都幫你挑掉了』,沒想到你會這麼說」
接著用了一些時間跟老闆討論,是什麼原因我會這樣回應。
長時間接受訓練的老闆常跟我說,在各種情緒衝擊下,面對在乎關係時的對話,其中的各種回應,真的好複雜。
要考慮用字、考慮對方、照顧自己、整體事件還有語氣姿態。
單純地聽見而不做任何的評斷,目的為了減少立場的「對立和堆疊」。
減少立場「對立和堆疊」
去年年底,和青春美少女一起吃非常非常非常厲害的燒肉。
她一邊吃邊看著新進人員說著:「姑丈,我覺得新進人員很幸福。有你和姑姑這樣照顧他的情緒。」
我:「對啊!我也覺得他很幸福。不過,我們也是這樣對待你啊」
她笑著說:「矮油!那不一樣啦!」
我:「是不一樣沒錯!在你的觀點裡,確實不一樣。但,我應對的方式是一樣的,因為我和姑姑都很愛你!」
她靦腆地笑著繼續吃燒肉。
在平常的對話場景中,不小心會變成「立場的堆疊」,例如:
她:「姑丈,我覺得新進人員很幸福。有你和姑姑這樣照顧他的情緒。」
我:「矮油!別想那麼多啦!」或是「哪有,你也很幸福啊!」
—
過一下子,她說:「姑丈,我跟你說!我決定現在平常日一天玩手機的時間盡量要控制在一個小時內」
我:「哇!是什麼原因會有這樣的決定呢?我很佩服你做這樣的決定!因為我可能很難做到!」
她:「因為我覺得浪費時間啊」
我:「你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麼想的?」
街著又是一連串的對話。之前曾寫過一篇關於沈迷於手機的狀態。延伸閱讀:因為寂寞。
在常見的情境下,當一個孩子主動分享過去我們覺得她應該要這樣做的事,有沒有可能變成下面的情況:
她說:「姑丈,我跟你說!我決定現在平常日一天玩手機的時間盡量要控制在一個小時內」
我:「你看!早就跟你說過了!終於知道覺悟了吧」或是「你做得到嗎?」「終於想通了吼」「做得到再跟我說」「不要又說說而已」
在這樣潑冷水的情況下,對方心裡會舒服嗎?很容易彼此距離越來越遠….且,好不容易的動機,有可能就熄滅了。
有意識停頓
聊到後來,她說到曾經在下著雨的冬天寒流早晨,公車遲到。等車的同校學生,「都」可以回家請家人載。
因為這個「都」,感覺她說的平淡,仍察覺到是有濃烈情緒的存在。
我聽完之後,淡淡的說:「你知道是什麼原因我用了那麼多的心思在照顧新進人員情緒與對話的這個領域嗎?」
她:「是因為新進人員的出生嗎?」我笑了一下,跟她說:「我先去廁所,回頭告訴你」
這時的離開,是刻意的有意識停頓。希望美少女在這樣的情緒裡待一下。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害怕對方有情緒,而想極力安撫。但,有意識地停頓,讓子彈飛一會兒,在不干預對方的情況下,讓她好好和這樣的情緒在一起。
有時太快的安撫,容易有立場的堆疊,這樣就陷入「情緒的事件」。而我們需要關照的是「情緒」。包含,自己當下的情緒。
當下過於焦急的想幫忙解決事情時所產生的應對,只容易造成更多的情緒狀態需要不斷應對。因為陷入了情緒事件,忽略了情緒的本質。
五分鐘回來之後,等待結帳的同時,我跟她說:「很多人都不希望成為自己小時候討厭的大人;但,很難。也許是從小被對待後養成學會的慣性」
「你剛剛說的等公車的情況,我小時候也經歷過類似的經驗,在當下覺得好無助、難過甚至生氣;但,就算我回家了,儘管家裡有人,也不會有人幫我或載我。還是得一個人面對這些。」
「也許,是這樣過去的經驗,無論好壞。都是讓我成為更溫暖的一個人的動力,而不是成為自己所討厭的大人」
在很多情緒事件的當下,多數大人儘管內心是擔心的;但,說出口的往往是:「難過/生氣/無助,有什麼用,事情還不是得解決」
我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所以從照顧情緒刻意點出:「無助、難過、生氣」這些的情緒詞,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狀態。
應對中允許對方失落難過悲傷生氣,而不是急著想幫對方解決問題或希望對方趕快去解決問題。
在生活的對話中,始終抱持著減少立場的堆疊與對立,且不希望淪為認知上的傳遞也就是道德勸說,而是希望透過更深的體會與欣賞,好好地用豐富眼光看見身邊自己在乎的人!
相信,一切會越來越好!
—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