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習俗解密

「年」的最初概念,是與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了好收成,人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個節日。

根據文獻記載,堯帝時制訂的曆法,便有了「年」。沿襲至今,而成為農曆中最大的節日,有歡度豐收、喜迎歲首、居家團員的習俗。

舊俗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為春節,過年的時間並不一致。直到一九一二年初辛亥革命後,才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把陽曆又稱國曆,一月一日稱為「新年」,一九四九年進而把「新年」改稱為「元旦」。

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新春」或「新正」,是民間重要的節慶之一,為最古老又最為隆重的節日稱為「春節」;春節古代又有 「元辰」、「元朔」、「元日」、「正朝」、「正旦」等不同稱呼,意思是農曆年的第一天。

1. 大年初一春節開正

「開正」亦稱「開春」是為新的一年揭開序幕,於子時備「甜料素果」沐手焚香敬拜元始天尊以祈賜福;今年卯時五點十二分最宜開正,《曆書》此時喜神、貴人臨,開春大吉,燒金紙後禮成,此即「開正」。

初一早,開門大吉取於早。今天早上起床梳洗後要敬祖,俗諺說「公媽未敬,拜神無效。」自己家的祖先都不崇敬,聖神仙佛們怎麼會接受您的朝拜呢?所以,初一早要拜祖先,吃除夕飯剩之「過年飯」,飯後開門、出行走春。

行春就是穿新衣、戴新帽、著新鞋,擇定吉時及吉利方向起步出門、謂之「出行」或稱「行春」。

2. 拜正

新春到親友家互道恭禧,稱為「拜正」、「走春」「拜年」。拜正時,主人要敬以甜點、稱為「食甜」、客人要邊拿邊說吉話。客人帶小孩來拜年、也要賞紅包給小孩、也就是給壓歲錢,一來討小孩子的歡心,二來藉此分享福氣予人,表達祝福。 行香與聽香

3. 行香

初一祭拜家中神佛、祖先外,還要到附近廟宇上供、拜拜稱為行香,每個人在新年第一次到廟裡去拜拜祈福亦稱「插頭香」,是期望能得到神佛最大的助力,運勢會特別旺。聽香為行香時聽到他人的「唸詞含意」就是你今年的運氣。

噴春已經消聲匿跡了,舊時,街上會有三、四個人組成的鼓吹隊,一人打鼓、一人敲鑼、一人吹鼓吹(嗩吶),挨家挨戶討賞紅包,稱為「噴春」,就是希望年年有用不完的錢財,並有剩餘可以存起來。

另外,最常聽人提起的就是關於「過年的禁忌」。

一直以來不斷強調,如果合乎生活邏輯就讓它留下來,萬一不符生活作習就無需理會。

(1)不煮飯,要吃除夕的過年飯,表示去年的東西吃不完,到今年還有剩餘。

(2)不可吃稀飯,俗信吃稀飯,一年中有遠行、會碰到大風雨。

(3)忌用刀類,因為刀意著破與凶,如要用刀切,只好練功以手替代。

(4)不可掃地,萬一非要打掃不可,也要從外往內掃,把垃報留置家中,不能往屋外倒,以免把家裡的財富、福氣都掃走。

(5)忌打破碗、盤、器物,如不慎打破,第一時間要念「歲歲平安」,再用紅紙包好,等到初五「隔開」之後、才把它投進河中,並念「打破瓷,錢銀一大堆」,如此就可以逢凶化吉了。

(6)禁止午睡,因為俗信男人如初一午睡,他的田埂就會崩潰;女人若午睡,廚房就會倒塌。如真想睡要說「挖窖」,千萬不可說「睡覺」,其中的含意是因為過年期間,會有客人到家裡拜年,如果睡午覺的話對人很失禮。

(7)不可與人打罵、或口出惡言,穢言,父母也不可打罵兒女,不可向人討債。

(8)忌煎、粿類,因粿類經油煎後,顏色變赤色,「赤」字和「赤貧如洗」的「赤」 字同音,意沫著赤貧,很不吉祥。

(9)忌洗衣,水有水神,讓水神過年,因此不要洗衣服。

(10)忌啼哭,否則不吉利。小孩哭就當作賀春八音。

(11)已嫁之女不可初一回娘家,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出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奉茶招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12)如需服用藥品,不能讓他人瞧見,並且要說是吃糖。

(13)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14)年初一時對方還在睡夢中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床再拜年,因為這樣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15)說恭喜鞠躬作揖時,不可右手抱左手逆施(假仙之意);要左手抱右手,陰抱陽才順情。

儘管過年習俗與禁忌似乎不少,但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的休息陪陪家人,順便整理一下自己過去一年來的心情,千萬別因為年假而卯起來瘋狂玩樂,結果身體反而負壓更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