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紙的故鄉

想知道更多,請看《金銀紙的祕密》,晨星出版,2006年。 口述:張益銘 圖 / 文:林鈺茹

台灣金紙的故鄉-竹南鎮中港,昔時行政隸屬於新竹州,是三級港口可以與唐山通行。1902年縱貫鐵路舖設完成,站名為「中港驛」。中港市區到火車站一點五公里,有接駁的「輕便車」,火車站附近住家僅二十餘戶,當時尚稱「三角店」。1920年站名改為「竹南驛」,1922年由竹南分歧之鐵路海岸線通車,成為鐵路山、海線交會點,交通更為暢達。由於港口淤積嚴重,再加上光復後行政區劃分為苗栗縣竹南鎮,「竹南驛」改為「竹南車站」。從此,商業重心漸移至今之竹南市區,1976年起中港的行郊只剩下二間布莊、二間華洋百貨與零星的商店,其餘的均是金銀紙加工業。

滿街金銀紙花的興隆景況,曾有「金色中港」的美名

金色中港金銀紙的歷史定位

竹南鎮中港地區,可說是近代金銀紙產業的代表。在全盛時期,滿街金銀紙花的興隆景況,曾有「金色中港」的美名。鼎盛時,有登記的金銀紙製造工廠有三百八十五家,相當於竹南全鎮四分之一的人口以此為業,金色中港堪稱為台灣金銀紙製造業最發達之地,如今亦是。

業者葉武南展示清代葉益源生產的金紙(下圖)

民國前,中港金銀紙的商店包括恒利、葉益源、方興源、老源發、慶興、成利、順發、益順、源泰、金泉利、三和、三華、瑞發、三井、豐泰、接成、茂源、錦興、源記等。其中恒利本店、三華行以進口、批發紙張為主業,並兼營加工製造金銀紙。至於金銀紙產業聚集在竹南中港的原因,除了環境、氣候適合與利益共生之外,最大因素是日據時期「皇民化、寺廟整理」使中港成為不能公開講的金銀紙製造特區。

日據時期苗栗縣金銀紙製造業概況

從數據分析,竹南金銀紙的製造由1912年的七家,至1931年成長為四十七家,到1940年業者家數已達六十家,有增加的趨勢,而其他地方則有變無。因此推論,「皇民化」使得金銀紙加工製造業在中港聚集成特區。

台南安平源成寫信向恒利本店催貨(下圖)

現在業者是行銷全國各地,尤其北部地區更多;在台灣光復前,竹南金銀紙就已經是行銷全省;昭和7公元1932年,台南安平源成寫信向恒利本店催貨就可證明。

竹南業者寫信給鹿港施興源(下圖)

1937年與1940,竹南業者寫信給彰化鹿港中山路53號施興源,表示貨已經寄出,並載明貨款明細。

1942年鹿港施金玉寫信給恒利本店注文大百金與貳花百足,特急速寄為荷。(上圖)

恒利本店生產的鹿港施金玉注文的大百金(上圖)

1943年竹南陳協和寫信給鹿港施興源,表示注文之中崙貳花金,現時無紙可製。(上圖)

恒利本店在昭和初年就有日本進口的機器印刷機

恒利本店信封上的營業種目中的「並星錨印」,證明在昭和初年就有日本進口的機器印刷機。

首位將金銀紙外銷至海外的業者吳國興

以上顯見「金色中港」的金銀紙加工製造業,在台灣光復之前就相當鼎盛。台灣光復後是第一波的發展高潮。其後第二波的興盛是1966年,業者吳國興將金銀紙外銷到國外市場後生意供不應求;1967年由中港九家廠商合夥成立「久和神紙股份有限公司」,由英文非常流利且年長的鄒基山擔任董事長,其產品外銷範圍更寬廣。第三次盛起則是大家樂簽賭風潮的帶動影響。 繼續閱讀【台灣金銀紙的故鄉-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