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清明節

歷史與民俗

清明節慎終追遠掃墓祭祖能流傳那麼久,包含歷史與民俗兩種深層的意義;民眾生活環境與習俗變遷,讓老祖宗「新例無設、古例無滅」的舊俗產生動搖,原有的發粿以養生麵包替代,也無須帶除草工具,直接到納骨堂祭拜。

古人藉由節俗讓家族聯繫、共同準備祭品、團聚祭祖;現在清明節慎終追遠掃墓祭祖趨於簡化且輕鬆很多,生活禮俗簡易是好;但,造成人與人逐漸疏離,親情轉淡薄,相當使人憂心。

然而,簡化並不是造成疏離的主因,而是越來越不明所以!

因此,要將舊有節俗永流傳,除了說故事外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在民俗信仰中,祖先的墳墓相當於活人的住屋,若任其被破壞衰頹,雜草叢生,子孫心靈難安寧,恐怕間接影響後代子孫興衰。因此,每年要掃墓將墳墓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若墓碑上文字模糊不清,則用紅漆重新描寫,使其煥然一新;除了清明外,在娶媳婦、添新丁,更要「培墓」。

「培墓」祭拜供品相當講究,牲禮、菜碗、紅龜粿、發粿、草仔粿以及金銀紙錢等,行禮如儀,最後鳴炮禮成。

image.png

至於清明節掃墓掛紙的初始由來,引述《金銀紙的秘密》記載,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之後,回鄉想到父母的墳墓拜祭,卻因連年戰禍,無法找到祖墳。

最後,劉邦將黃色布撕成小碎片,然後向天禱告︰「上蒼、土地作主,爹娘在天有靈,不孝子把這些黃布小碎片拋向空中,如果布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罷,劉邦把黃布片向空中一拋,霎那間,刮起大風,果然有一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即認定為祖墳,馬上整理墓塋拜祭雙親,且定下清明節上墳掃墓的規範。

漢末紙發明後,用小土塊壓幾張黃古紙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有人拜祭之外,也象徵黃金滿墳讓先人享用而流傳延用至今。

Cheers
張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