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習俗完整揭露

從農曆 12 月 24 日 清屯 送神大掃除開始揭開過年的序幕。

緊接著 封印、炊粿、添購年貨。

過年前要準備年粿或稱年糕,老一輩都是自家「炊粿」,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再添加各種調味品,水蒸而成的。年粿有甜粿、紅豆粿、發粿、菜包粿、鹹粿、蘿蔔粿等。

有一首年粿民謠:「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蘿蔔粿(菜頭粿)吃點心。」甜粿是最主要的年粿。發粿則要發得好才會發財。菜包因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蘿蔔粿(菜頭粿),是取其「好彩頭-好兆頭」之意,可當做點心之用吃年糕,有「年年高陞」的寓意,有心人更在糕上放幾粒紅棗,表示「吃紅棗,年年好」的好運道。

一切都準備就緒後,差不多也到了除夕前一夜,俗稱「二九暝」小年夜拜天公 後,緊接著就是除夕了。這也是一般熟悉的節俗,接下來分享更完整的過年習俗!!

1. 籸籸盆

除夕,年月俱盡,所以亦稱「大節夜」。家家戶戶準備木炭或松枝於烘爐置於庭前,家人由外而進,要過「庭前火」,去掉一年災害的霉運,並增陽氣。「庭前火」稱為籸籸盆,祭祖「辭年」、「圍爐」時置於桌下。

2. 辭年

除夕下午,在家祠或住宅正廳前,供拜三牲(傳統說法指的是:胎生的豬肉、卵生的雞、自然生的豆乾)或素果祀神、祭祖,謂之「辭年」,表示感謝這一年來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

並以瓷杯裝滿乾飯,插上「春仔花」「春飯」春字閩南語與「剩餘」諧音,意即任食不完,還有剩餘;還用年糕、年柑、糕排供在神案桌上「壓年」,象徵祀神祭祖以辭別舊年迎接新年。

辭年時最討厭債主上門催債。昔時,有專為負債者設計且別開生面的節目「避債戲」,凡負債過年無法償還的人,便偷偷跑到廟前,躲在「避債戲」台後看戲,若討債或收賬者硬闖至「避債戲」台下找人要錢,就會引起公憤,遭受群眾圍毆,自討沒趣。這台戲是從除夕一直演至大年初一。當戲演完,這些「看戲」者,便可安然無恙歸家,歡渡新年,此俗已經絕跡了。

3. 圍爐

「除夕」,也稱「大年夜」、「過年暗」,出外謀生的家人,都要趕回老家來團聚。全家一起圍著桌子吃一年之中最豐盛的菜餚,桌下置暖暖的烘爐,並放12個銅錢在四周,此謂之「圍爐」,係取全家興旺,錢財源源而來的意思。不過現在很多家庭都把烘爐,用火鍋替代了。

圍爐時要吃得愈慢愈好,是希望能持久這種氣氛,而且一定要吃「長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長壽,「韭菜」長長久久,吃菜頭(蘿蔔)表示好彩頭,吃髮菜會發財,吃全雞以示全家福,因為雞與家台語同音;吃蚶是因繁殖力強,並且將蚶瞉放在床下,則會生蚶子蚶孫;吃魚丸、蝦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三元就是狀元、會元、解元,是科舉時代最高的學位。如果有出外的家人無法趕回,就要空出一個座位,擺上他的衣物,也表示團聚。

4. 壓歲錢

圍爐之後的重頭戲,長輩依例要分送壓錢賞婦幼等輩。以前是用紅線穿古錢百枚,取「長命百歲」,現在改用紙幣裝進紅色紙袋稱為紅包,錢數大多是偶數,取其吉利之意。壓歲錢不但大人要給小孩,晚輩也要送給長輩互祝健康長壽、好運連連。因此,拿紅包,開開心心外更要知道背後的含義呢!!

昔時,還要「送尖嘴」,尖嘴就是錢鼠,拿幾顆米粒,在屋後輕呼:「尖嘴的!尖嘴的!來分年,呼你年年好過年」。也有給六畜、寵物壓歲錢,因怕被偷,用「六畜錢」裝進紅包袋給牲畜;這些都是一種感謝其辛勞的心意表現,是不是很有人情味。

5. 守歲 「壓歲錢」分後,全家人圍坐爐邊,談笑風生,看電視通宵不眠,這叫「守歲」。守歲有兩種含義:在年長的人是珍惜光陰的意思。對年輕人而言,則可為父母增壽,所以凡有父母健在者,都必須守歲。而「不睡」,台灣話是「不睏」,而「睏」字諧音「困」,所以守歲也是靜待「不窮困」的新春來臨。

6. 送做堆

除夕另有一種風俗叫做「送做堆」,古時有收養他姓女子為「童養媳」的風俗,女孩子從小就認養在家,可多一人當幫手,長大後選擇除夕闔家團日,讓童養媳與兒子圓房,俗稱「送做堆」。選擇除夕的原因,傳說送神後,諸神上天不在凡間,趁此空檔完婚,可免除繁文褥節,除夕日就是良辰吉日;另說除夕日家家戶戶忙著過年,不必為請客傷腦筋,也沒有人會去喝喜酒,是窮人家完婚的好日子。故有「無時無腦二九老」之諺語。

其實難免有些人會覺得怎麼那麼多的繁文縟節,過年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那些習俗啊!但是,仔細想想這些之所以會一直流傳下來,當然時空背景不同,自然會覺得很繁瑣。但以過去的生活背景,過年確實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聯絡感情與感謝上蒼的節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