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做「決定如何反應」的選擇

突發情緒

很多人說要處理事情解決問題,我們來聊聊如何解決問題!

在 A 與 B 對談討論解決事情的過程中,如果 A 面對 B 的建議看法有突發情緒狀況(講話大聲)發生,該如何處理?

如果想把本來的那件事處理解決完?如何面對對方的情緒狀態?

還是處理解決突發情緒狀況?

另一種情況 A 跟 B 爭執,A 是情緒較大的那一方,C 先面對 A 從中協調。A 談到一半不歡而散,當下對著 C 拋出一句不禮貌的話掉頭就走。

生活中很多時候的 C ,也許當下會叫著 A 問對方幹嘛說那句不禮貌的話,也許只會感到無奈心理不舒服。

C 如果是長輩,可能會說:「你給我過來!剛剛那句話什麼意思!!我是在為你好耶!剛剛那句話是怎樣?怎麼可以那麼大聲說話」

C 如果是平輩,可能會說:「幹嘛這樣!我是要幫你耶!!沒必要這樣吧,有什麼事好好說啊,算了算了!當我沒說」


如何應對

身邊很多熟識的朋友慢慢都能在擔任 C 的角色時順利將事情圓滿解決,或者在成為 A 角色時,能夠完整表達而不是拋下那句不禮貌的話。

遇過不少人會在對方突然大聲或有情緒轉折的用字上著墨!「你怎麼可以這樣大聲講話」然後本來要處理的事件,就被這樣的新事件給轉移了。

「你怎麼可以這樣大聲講話」背後有一點點指責對方「你不能這樣大聲講話」的意思,不妨試試看語氣和緩的說出「你突然這麼大聲說話,發生什麼事呢?」

描述客觀事實

能語氣和緩的說出「你突然這麼大聲說話,發生什麼事呢?」很重要但很難,因為這麼說完全沒有責備,也沒有講道理,只是很單純的描述客觀事實與好奇對方而已

最重要需處理的還是聽到對方帶有情緒的那句話,自己內心有沒有衝擊。如果有很大的期待(不能大聲講話或不能轉頭離開)難免會有更多情緒。情緒一來,用情緒回應對方的情緒,結果呢?


理解、接納與認同

從上面的例子來討論理解、接納與認同的問題。

理解不一定能夠接納,因為也許自己有自己的立場;因為也許參雜情緒在裡面。

接納又不等於認同。

理解後認同,也許是委曲求全造成的情況,也許是真的認同。

理解後接納,理解對方的行為,接納對方這樣做的原因與情緒,不一定代表認同他這樣的行為。

到頭來很多事都因大家情緒而停滯僵持了。

A 與 B 之間,也許雙方都不願理解對方,各自堅持立場又希望對方認同,很自然溝通不順。

B 若是能理解、接納 A 的情緒,或許能和緩的說出:「剛剛你突然講話有點大聲,我嚇了一跳。還是這件事我們晚點再討論?」

因為不代表 B 需要認同或否定 A 的情緒,這樣說也沒指責也沒說道理,也給彼此一個好的台階下。

C 與 A 之間呢?

C 的回應「你給我過來!剛剛那句話什麼意思!!我是在為你好耶!剛剛那句話是怎樣?怎麼可以那麼大聲說話」

「幹嘛這樣!我是要幫你耶!!沒必要這樣吧,有什麼事好好說啊,算了算了!當我沒說」

「怎麼可以那麼大聲說話」沒理解、接納與認同,很自然說出這樣的一句話。這邊說的認同很多人會搞混。認同不代表「可以大聲說話」而是因為理解接納的情緒後,面對他的反應,無需我們來評斷。

「幹嘛這樣!」意思是不能這樣,都是不願意理解接納和認同的話語,對方聽得進去嗎?

怎麼說對方比較聽得進去?「你剛剛突然說那句話,發生了什麼事?我有點擔心你!你如果想跟我聊聊,我在旁邊而已。」


當個理解對方的人

如果我們是個對方覺得我們理解他的人,還需要跟對方一直講道理?還需要指責對方?

C 在面對 A 處理 A B 之間的過程中,或許不經意的指責,少了一些理解,A 很容易會有情緒的出現。

所以,解決問題或處理事情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當個理解對方的人,因為沒有人不希望被理解。

了解自己遇到事情的內在反應,學習重新做「決定如何反應」的選擇。

工房的 命名解說 過程中會針對孩子的特質,提供溝通互動的提醒。關係是互相的!學習如何當個理解孩子的父母,未來孩子也容易學會理解父母!

分享文字,希望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Cheers
張楊

藉由 個人命盤 的解析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

希望藉由分享文字的方式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Cheers
張楊

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

關於手工印章的延伸閱讀:

學習做「決定如何反應」的選擇 有 “ 1 則留言 ”

  1. 引用通告: 如何獨立思考 – 福祿壽工房

迴響已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