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差異?
在幫新生兒命名解說的過程中,蠻常聽到父母問說:「不少長輩朋友都說嬰幼兒或小孩子晚上不可以出門,因為這樣嬰幼兒會受到驚嚇,然後晚上不好帶較容易哭鬧?這是真的嗎?」
早期生活背景單純、資訊傳遞不易,或許這些生活智慧在長輩的成長過程中,是長年累積出來的結果,也許無法合理的解說,但不代表不對。他們的出發點或許都是好意,但往往在表達的過程中,帶有些「你們不聽就是不孝順」的感覺,難免在溝通過程中造成彼此心中的疙瘩。
對於未知一直以來都是抱持的敬畏的心,因此是否有無形的力量造成嬰幼兒或小孩子晚上出門,持保留的態度;但,如果科學一點的解釋,其實都是說得過去的。
立場不同延伸衝突
晚上出門或晚歸確實「容易」造成嬰幼兒或小孩情緒不穩定。「容易」不代表一定會!有些事釐清後會輕鬆一些。
因為嬰幼兒或小孩是沒有所謂時間的觀念。他們是以事件來作為連結,例如:吃飽晚餐 → 玩耍 → 洗澡 → 玩耍 → 睡覺。
如果抵達家中時間較晚,例如外出吃晚餐或購物回到家晚上九點十點,大人對時間的狀態感受是:現在已經很晚了!趕快來去洗澡睡覺休息吧!!
那小孩呢?玩一下才要去洗澡喔!!洗完澡還要玩才準備要睡覺!
大人小孩對同一個時間狀態感受的期望是不同,簡單說就是立場不同,是不是容易造成衝突?
大人想要趕快幫嬰幼兒洗澡,但對嬰幼兒來說她無法清楚「用言語詞彙」說明他還想玩,嬰幼兒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躁動、焦慮、不安,甚至進一步就是哭了!
順利折騰完洗完澡,大人的期望是很晚囉趕快睡覺!!但,有那麼容易就睡嗎?
本來的作息是「洗完澡還要玩一下才準備睡」(準備睡代表還有睡前儀式),所以又是一個立場衝突,大人如果能理解這些狀態,晚上出門回來的孩子,會難帶嗎?
理解行為狀態
當然不是試過一次就有效,關鍵在「理解對方的狀態」。因為現在很多的問題困擾,都是長時間累積出來的結果。大人無法理解嬰幼兒的狀態,延伸出的情緒一來,往往會更糾葛,小孩一哭大人一煩,整個就沒完沒了。
然後如果在同時長輩又在旁邊:「你看吧!就叫你不要帶孩子出門」,在無法理解長輩的情況下,整個內心根本如同火山一樣吧!
跟長輩、家人與孩子的衝突,往往來自於希望對方改變。
改變來自於對彼此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要強制改變對方,或用自己的價值觀立場強制對方接受。
工房的 命名解說 過程中會針對孩子的特質,提供溝通互動的提醒。關係是互相的!學習如何當個理解孩子的父母,未來孩子也容易學會理解父母!
—
分享文字,希望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
Cheers
張楊
藉由 個人命盤 的解析,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
關於手工印章的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