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好
友人因為正值國中的孩子無法「溝通」,來尋求「溝通」的方式。
友人:「就跟他講了很多次!還不是都不聽!有沒有什麼方法講了他會聽?」
我:「沒有方法」
友人:「吼!!!講了好久好多次,每次都跟我說好好好,結果勒!還不是一樣」
我:「你怎麼說?」
友人:「!@#@!$@$%@%^」
我:「喔!這不像是『溝通』,而是說服不了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或簡單說,這不是溝通,而是很單純要他聽話而已。」
接著和他聊到不曾跟新進人員說過「要乖」「要聽話」的背景脈絡,同時提到過去一段關於「邊緣人」的故事。才一提到「邊緣人」這三個字,他相當有感觸的說:「對對對!這年紀的孩子,很容易這樣!我女兒之前才跟我說過!想當邊緣人。那時搞得全家的!@#$」一邊說有人一邊嘆了很大一口氣~~
我:「當下一定會擔心吧!」友人:「對啊」
我:「那你有跟他說什麼嗎?」友人:「當然有!就跟他說@!#@#$#$%^#%$@」
我:「說完這些大道理之後你們關係有比較好?」
友人無奈的說:「沒有!反而他覺得我們夫妻倆很煩」
我:「我們年輕時聽到長輩講那麼多大道理,不也都這樣嗎?尤其最後都會補上一句:『我們是為你好』」友人笑了。
我:「有時,希望孩子在生活中做些調整,沒有深入內心的渴望和動機,只在認知上進行表面的勸說,彼此關係只會越來越緊繃。一點效果都沒有,不但沒有效果,還造成這樣緊繃的情況,是你想要的嗎?」
友人搖搖頭。
我:「一再用同樣無效的溝通方式,已沒辦法改善,何須堅持?」
友人苦笑。
我:「還是其實是你自己很喜歡這樣關係緊繃的狀態?」
友人:「當然不喜歡啊!」說完,兩人笑開。
我相信,這些認知和這些父母的擔心,對方 / 孩子都懂,只是剛好遇到困境而沮喪又加上不被理解,因此衝突難免或關係緊繃難免。
想要有不同的結果,無論關係改善或是行為修正,何不試著在應對上做不同的調整?
產生動機
去年九月初,走過正在曬衣服的老闆身邊,老闆順口說:「如果一個孩子想當邊緣人,該怎麼拉她一把?」
我:「我會接納她有這個想法,儘管我不見得認同。但我會接納與理解,畢竟這是她選擇的人生,她可以自己選擇,我會尊重她。倒是剛聽你說『該怎麼拉她一把』,你覺這樣不好嗎?」
老闆:「對啊!這樣不太好吧!而且感覺很可憐耶!」
我:「這是你的『擔心』嗎?」因為剛好手邊有事,所以這路徑走得比較快,直接與老闆確認「感受」。
老闆:「是啦!」
我:「可是很多時候長輩的擔心,往往在言語的傳遞上只會和對方關係越離越遠!甚至是我們把她推遠,因為不懂得表達擔心,所說出來的都是講道理或所謂的認知甚至是評價與責備。」
老闆陷入沈思。
我:「那不然你試著用你的方式來拉我一把好了!我想當邊緣人」
老闆:「別想那麼多啦!每個人都有交友的自由啊!而且才剛開學,很多同學也都還不太熟悉啊!或許過一段時間之後就好了」
我:「你不懂啦!」
老闆:「我是關心你耶!」
我:「你很煩耶!我只是跟你說我想當邊緣人,又沒有說我要當!算了算了!反正你也不願意理解我」
老闆陷入窘境。我:「要再試一次嗎?」老闆苦笑。
老闆:「當邊緣人不太好吧!很可憐耶!而且才剛開學,你可以主動跟同學打招呼啊!或是#@$#!#$$#^」
我:「哈哈哈!你覺得這樣說有比剛剛好嗎?」
老闆:「你想當邊緣人?這樣不太好吧!你有想過這樣我們會很擔心嗎?」
我:「你這是情緒勒索吧!」
我:「你剛說的這些話,我的感覺是:『你很煩。』甚至會決定以後有什麼感受或狀況,還是少跟你說吧!」
「因為我覺得你跟我離很遠,而且會覺得你一點都不想跟我站在一起!」
「甚至,我只是說我『想』當邊緣人,我又沒有說我『要』當邊緣人,這麼一點小事就擔心成這樣。那如果哪天我未婚懷孕,你不就天崩地裂、生無可戀了」
老闆苦笑的點點頭之後說:「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嗎?」我:「當然有,但我現在沒空,我先去忙囉」然後我就飄走了….老闆一臉茫然困惑目送我離開。
老闆忙完之後走到工作室,看著我說:「我想要當邊緣人」
我從工作模式馬上切換到角色扮演模式,站了起來看著他說:「你想這問題多久了?」
老闆:「一段時間了啊!」
我:「一段時間了啊?」老闆:「恩啊」
我:「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老闆:「阿就國中剛開學的時候啊」
我:「國中剛開學時啊?」老闆:「恩」
我:「你什麼情況下知道或聽過『邊緣人』這三個字的?」
老闆:「就以前班上有邊緣人啊」
我:「以前你們班上有邊緣人?」
老闆:「對啊」
我:「那你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一個人」
老闆:「覺得他很孤僻也很可憐」
我:「這樣啊!那你願意看待自己是個可憐的人嗎?」
老闆:「不願意啊!可是有什麼辦法!只能這樣啊」
我:「如果有個方法,儘管我現在可能還不知道是什麼方法,你願意試試看嗎?」
老闆:「阿就做不到啊!他們本來就都認識,我們國小就只有我兩個考到這邊」
我:「我不是問你做不做得到,我是問」停頓「你願意試試看嗎?」
老闆:「有什麼辦法!阿就做不到啊」
我:「我不是問你做不做得到,我是問」停頓更長一段時間「你願意試試看嗎?」
老闆:「阿就做不到啊!」
我:「做不到沒關係,我會陪你,你願意嗎?」
老闆:「嗯嗯!願意」
跟老闆仔細說明整個的對話脈絡。
「你願意看待自己是個可憐的人嗎?」這是從自我價值的角度切入。
「不願意啊!可是有什麼辦法!只能這樣啊」很正常的回應,因為這時對方還停留在腦袋思考層面的認知。
「如果有個方法,儘管我現在可能還不知道是什麼方法,你願意試試看嗎?」從自我價值轉向內在渴望。
「做不到沒關係,我會陪你,你願意嗎?」
有了渴望,容易產生動機,促使原本「自我價值」較為低落的狀態,得以提升。因為有人願意陪著一起嘗試,代表自己仍然是有價值、值得被愛的。
因為認知無法改變行為,只有當對方有動機的時候才有「機會」改變,而動機來自於內在渴望。關鍵並不是在對方是否「改變」或「變好」,而是「我會陪你」。
事實上,最後對方還是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我們能做的呢?
我陪你!
陪著對方長出勇氣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只是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與其「道德勸說」又容易有副作用(關係緊繃),不如好好的理解與陪伴。或許,所需時間反而會比較短,效果更好。
也就是先講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
除非其實我們自己喜歡那樣的關係緊繃。
—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