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態

真實相信

前些時候一位孩子是學齡前的朋友找我對話,我們足足聊了將近三個半小時。交換分享彼此這段時間面對孩子的一些細節,及父母自我學習的過程。

她的孩子去年八月剛入幼兒園,尚在經歷分離焦慮,她說她不斷的去刷我在個人 FB 過去分享處理新進人員分離焦慮的短文,讓她有了些新的應對姿態。

感謝她的回饋,也為自己的短文能幫上朋友感到開心。接著和她分享了過去孩子在面對分離焦慮時,這些短文後的對話脈絡。

這些脈絡,並不是策略。而是能否用更豐富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人之後,「用心」說出來的話,不帶任何的主觀判斷,只用客觀事實的觀察。

一句話是否「用心」說出來,語氣姿態(語態)佔了很重要的關鍵。

很多朋友回饋:「跟你對談很舒服」「自在」「感到平靜」「你怎麼有辦法這樣對待孩子」最常的狀態:「跟你說話會想哭。」

更熟的朋友:「雖然有時你講話很直白,其實也蠻舒服的,因為表達非常完整,不會讓我有被責備的感覺,而是我會覺察我可以為這些再做些什麼。」

最常的疑問是「怎麼同一樣一句話,你輕輕說出來但力道不太一樣」或是「怎麼同一句話,你說出來有效」

也許我只是真實相信所說的每一句話,並不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或為了策略而說。


不一致

要真實相信自己所說的話,前提是頭腦與內心要一致

去年底的某個早晨,新進人員自己準備早餐,倒好了麥片,從冰箱拿了九分滿的鮮奶要加進去。

看見老闆面無表情地盯著新進人員,我覺得頗有趣的,就在遠處盯著老闆看。

新進人員從打開蓋子、有驚無險一滴不漏的倒完鮮奶、旋緊蓋子、放回冰箱,開心的坐回座位準備吃早餐,一切是那麼的優雅、活在當下。

看著老闆鬆了一口氣的感覺,我飄了過去,拍拍她的肩:「忍著什麼都不說,很辛苦吼!」

老闆笑著白了我一眼:「你很煩ㄋㄟ」

我打開冰箱的同時問了老闆:「你相信他嗎?」

老闆回:「相信啊」

我默默地說:「相信怎麼還那麼擔心呢?」

這句話的衝擊,讓老闆陷入沈思。

相信和擔心的本身的確沒衝突,是可以並存。

只不過「相信;但,還是很擔心」。這樣呈現出來不一致的肢體狀態,對方接收到的是?

就像聽過不少人說「我才不在意呢」,其實也許在心中仍有個很大的位置,只是埋得很深很深,深到自己以為「不在意了」。

慶幸那時候老闆忍住沒說話,如果有說內容八成都猜得到。

接著和老闆核對,那時候想說什麼。

頭腦相信。心裡擔心。說出來的話是指責或不信任的說教。

三個層次,產生出完全的不一致。這樣不只對方無法理解,甚至在自我覺察後也會覺得怎麼是如此混亂的狀態。

不一致,容易造成溝通障礙,造成不良溝通的結果。


不一致來自於深藏且遺忘的感受

一但情緒(感受)沒真實的處理好,內心和頭腦是無限的糾結、矛盾與衝突。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學會了完整的句型,說出來一樣沒力道。因為不一致。

去年對於老闆的要求,進入了「語態」的訓練。因為一模一樣的話,不同的語氣姿態,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

跟老闆提到有時她跟青春美少女通話時語態的關係,聽起來不是那麼的「穩定」,有一種飄飄、不踏實肯定的感覺。

老闆:「會嗎?」
我:「恩啊!有時你單純問他吃飯了嗎?如果我是她,我都會覺得姑姑你是不是接著想要說什麼?而且,你真的想知道她吃飯了嗎?還只是電話接通後開頭的客套?」

我:「不然你當我是青春美少女,假裝打電話給我,說:『OO,吃飯了嗎?』這樣就好」

老闆:「OO,吃飯了嗎?」
我:「慢一點,深呼吸之後,再一次」

老闆深呼吸後:「OO,吃飯了嗎?」
我:「還差一點,再深呼吸一次,內心安頓好,準備好再說」

接著老闆再次深呼吸後,突然一陣情緒湧上,瞬間爆哭。

她一時慌張,問:「怎麼會這樣」

我:「有感覺到語態差異嗎?儘管,你眼淚流下來了。如果是在工作時,我會接著處理這個眼淚,因為眼淚背後有被遺忘的糾結感受。因為是內心有所觸動,而這個觸動在深呼吸安頓自我內在的過程中閃過某個有情緒的片段。」

「不過,這時候我不處理,因為我只是希望你去體會一個內心糾結的成人,很難真實穩定平靜(寧靜祥和)的跟孩子說話,或關心對方。」

老闆的眼淚,是因為深呼吸後的平靜,接觸到很深的內在。過去懸而未決或刻意埋藏的感受,在這當下產生了衝擊。


用心說

學習成長是一輩子的課題,希望能和在乎的人有更深的連結。尤其是所傳遞的關心,對方是否能真實感受到。

這就是「用心說話」和「用腦說話」的差距。

對自己或他人如實地接納,才能不以達到目標為導向的說話。

當大人跟孩子明示或暗示:「我現在『很平靜』地跟你說話….」說出來是一回事,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又是另一回事。自己都未必相信自己是平靜的情況下,孩子怎麼會相信?

「真實相信」「不一致」這兩個要素,往往影響了一句話有沒有力道,當然最明顯的就是孩子或對方聽不聽的進去或相不相信。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