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律
在新生兒命名神煞解說或對話諮詢的過程,有些家長會討論到孩子自律的問題。
討論之後,幾乎都能放下內心的這些焦慮。
因為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理解「希望孩子學會自律的觀點」或「因孩子不自律而產生的焦慮」是屬於自己的,當有了「自我覺察」後會發現,自律絕對不是打罵或無止盡說教就能培養出來,而是溫柔而堅定的陪伴。
關於「自律」通常都會先提到「釐清界線」
釐清界線
在關係中,為自己負責任的釐清界線是很重要的關鍵。
今年小年夜,還在大班的新進人員睡前一邊翻滾的同時一邊問我:「阿爸!我什麼時候可以晚睡」
我:「等我準備好,因為我還沒準備好讓你晚睡!」
新:「那你什麼時候會準備好?我小學、國中、高中還是大學?」
我:「我不知道耶!不過等我準備好我會第一個讓你知道!」
老闆搭話說了幾句,大致上是:「如果等你學會自律」,接著脫離不了「因為你還小啊!」「因為你#@!$%」這樣的概(ㄙㄨㄟˋ)念。
我順勢跟青春美少女還有老闆說:「其實這部分,是有些差異的。」我對著老闆說:「關鍵在『界線』」
我:「界線是劃給自己,而不是劃給別人。因為你還小、如果你學會自律,這屬於畫別人的界線,且有一點用條件交換愛的味道。而,我還沒準備好,這是我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你還小你還沒學會自律」
眼神轉向青春美少女,接著說:「就像妳這年紀,如果你跟我說:『姑丈,今天我要跟朋友出去玩,大概晚上一點回來』,我如果跟你說:『沒辦法,這件事我做不到。因為你還小、因為你#@!#$%』這樣心裡會舒服嗎?」
青春美少女笑了說:「當然不舒服」
我:「那你跟我說一次」
青春美少女:「姑丈,今天晚上我要跟朋友出去,大概一點多才會回來」
我:「沒辦法!我做不到!因為我還沒準備好讓你那麼晚回來!」
美少女「喔」了一聲,很明顯臉部線條是柔軟放鬆的。
我順勢問:「感覺怎麼樣?」
美少女:「還不錯!」瞬間懂了的「喔」一聲,笑著說:「真的耶!一樣被拒絕;但,好像比較能夠接受」
我:「有沒有想再跟我說什麼」美少女點點頭。我:「說說看!」
美:「姑丈!那我可以十點回來嗎?」我笑著回:「可以」
我:「在同樣被拒絕的情況下,心裏『感受』是比較好!甚至在這樣的應對下,你會不會比較想多說些什麼,也就是感覺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彼此之間其實會多了很多可能的對話空間」
青春美少女若有所思的說:「真的~~~~」
接著又示範了幾個多數可能的應對模式,讓她去體驗…
為自己負責任
在關係中,有時因為害怕對方失落而委屈自己,或是跨越了那道界線都是容易造成關係緊繃的雷區。
「責任釐清」和「自私」是一線之隔,關鍵在自己內心是否穩定,能不能站得穩,感到安然自在,充滿生命力。
如何表達出真正的關注,而不是「應該」做些什麼。因為太多「應該」做些什麼的那些事,做了之後卻又自己內在覺得不舒服。
當責任界線能夠分清楚,自律這件事其實就已經是很個人的事了。
因為很多朋友知道我深信
給孩子愛,而不是急著要他改。
從三歲開始,每天新進人員洗完澡,要靜心幾分鐘。
昨天因應中秋連假補課,晚間洗完澡之後,吹完頭髮提醒他時間差不多囉,該去靜心了。
過了蠻長一段時間,我:「ㄟ~~你調多久時間?」
新:「二十分鐘啊」
我:「還有多久?」
新:「兩分鐘!」
我:「哇!你是因為知道昨天忘記靜心了,所以今天補回來嗎?」
新:「對啊!」
我:「你好誠實,我很欣賞你願意為自己負責任!你很棒!」我一直都知道他昨天沒靜心,不過也覺得沒必要提醒。
新進人員閉著眼微笑點點頭。
身教大於言教
一直以來,我相信當能用更豐富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切,很多狀態都好解決。只是或許時間會拉比較長,但比較不容易有副作用。尤其關係比較不容易緊繃。
改善行為最好的方式是拉近彼此的關係。這又跟溺愛有很大的差異。很單純,如其所是的接納和如實的讓對方感受到愛,而不是用碎念責備威脅利誘講道理。
尤其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溝通,其實是在說教。而這些,孩子都懂,雖然不見得做得到…
給孩子愛,而不是急著要他改。
自律,會自然而然地從孩子身邊的大人學會。
—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