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

時常聽見朋友反應:「孩子很會問為什麼怎麼辦?超煩的」
我:「那就比孩子還要會問啊」

在命名的解說過程中其實都會主動提到,若是帶有「學士」、「文昌」、「華蓋」、「天醫」、「太極貴人」等…這些神煞,往往好奇心較多、研究心較強或好學。

一般幼兒多數很會問為什麼,若是遇到擁有上述類型神煞的孩子,往往追問的能力值相對更高。

不過,我所說的:「比對方會問」並非一直問對方為什麼,因為會很像在質問,且我們一直被問為什麼都會不舒服了,同樣的當我們一直問對方為什麼,對方也可能感到不舒服。

並非一直問對方為什麼,而是單純帶著好奇的問,嘗試探索背後對方的動機。

因為對方會這麼問,背後一定有些動機。

另外,對方會一直問「為什麼」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為大人回答的答案,並不是他要的。畢竟孩子在語文能力尚未完整,很容易直接問。

孩子問,接著大人一直給答案,對大人來說是一種很快的方式;但,未必是對關係有幫助的應對方式。因為容易斷了對話的橋樑,對彼此關係沒有多大的幫助。

長期下來容易少了獨立思考,另外就是孩子懶得問了,因為 google 的答案更多元更豐富完整,且又能正反思辨。


青春美少女過去提過幾次「我覺得姑丈跟一般大人不太一樣」,剛好過年期間她看見我正在和新進人員玩,過來跟我閒聊。

青:「姑丈,我覺得依你的情況,以後新進人員如果說他不想上課,你應該就不會讓他去了吧?」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不會太快跳進去一個二元對立要或不要、上課不上課的情況,我會試著理解他這麼說背後的動機和原因!」

我接著說:「就像…..你這麼問」

停頓了一會兒,看著美少女說:「你有想過不去上課嗎?」

青春美少女倒抽一口氣,先是愣了一下接著笑了出來!

青:「哈哈哈!有啊!」

我:「有啊?是什麼情況下不想上課?」

青:「阿就功課考試壓力很大啊」
我:「考試功課壓力很大的時候不想上學啊?」

青:「對啊」我:「這樣啊!你打算怎麼不去上學?」
青:「裝病啊」我:「裝病???」

青:「嘿啊」我:「我以前都馬直接就翹課了!!」兩個人笑翻!
我:「你打算裝什麼病?」青:「感冒啊!」

我:「是喔…」青:「對啊!而且現在不能用發燒,疫情期間太敏感了」
我:「哈哈哈!!然後呢?有試過嗎?」

青:「沒有啊」我:「欸!!怎麼沒有?」
青:「阿就如果裝病在家,想到阿罵如果太關心,我可能會覺得更煩,所以還是去上課了!

我:「哈哈哈!這樣喔!」

我:「不過,我很欣賞你願意為自己負責任!你沒有因爲壓力就裝病不去上課,我覺得超棒的!」

有沒有可能聽到孩子不想上課,就開始道德勸說?或是灌輸自己的想法跟對方講道理?

如果有,這樣很難聽到孩子真實內心的想法。


新進人員兩歲半左右,某日跑到工作室。

新:「阿爸!講彩虹的故事給我聽!!」

我一把將他抱起,往門外走:「你有看過彩虹啊」

我:「你有看過彩虹啊?」
新:「有啊」

我:「是在什麼情況下看到的?」
新:「白天的時候,下過雨的天空」(一邊說一邊比手畫腳)

我:「那~彩虹有什麼顏色?」
新:「紅色!恩….橘色!!恩…..黃色…@#$%」

我:「還有什麼顏色?」
新:「黑色!@#!@%%^」

我:「有黑色的啊?阿爸還不曾看過耶!!你是在什麼情況下看到的呢?」
新:「下過雨的天空,晚上外面黑黑暗暗的時候!!」(比手畫腳)

我:「那黑色的彩虹和一般的彩虹有什麼差別?」
新:「一般的彩虹,白天天亮的時候,是半圓形的。黑色的彩虹是晚上外面黑黑的時候出現的,圓形的?」

我:「一個是白天天亮的時候,一個是晚上外面黑黑暗暗的時候?」
新:「對!而且一個圓形!一個半圓形」(比手畫腳)

我:「喔~而且他們形狀不一樣?」
新:「對!一般的彩虹是半圓形,黑色的彩虹是圓形」

我:「喔~那因為阿爸沒有看過,下次阿爸可以一起看嗎?」

新:「不行」

我:「這樣啊,那阿爸可以邀請你下次有看到黑色彩虹時帶著阿爸去看嗎?」

新:「好啊,我要在房子裡看」

我:「那下次黑色彩虹出現時要跟阿爸說喔」
新:「好!」

然後我們聊了將近半小時,彩虹的故事還沒有說,他開心地跑掉了。

也許他背後的動機,只是想來找我聊聊天而已吧…


有次,新進人員問:「大海的海水是怎麼形成的?」

我:「你是在怎麼的情況下想到這問題?」

新:「就!@#!@#$@#$^」

我:「這樣啊!想很久了嗎?」

新:「對啊!」

我:「可是我也不知道怎麼形成的耶!怎麼辦?」

新:「你上網搜尋啊」

我:「不然這樣,我們拿一張紙,先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再來查」因為,不希望讓他那麼快速地得到答案。

接著我們各自畫了各自的想法,關於海洋的形成。畫好之後,一起上網搜尋答案之後並一起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


很多時候,給不給答案,不是重點。

重點還是在於,我們是否能用更豐富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人,帶領並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時快速的給答案、解決問題,背後夾雜著一些的不耐煩。

好奇,除了避免當句點王;同時又能深入探索問題背後的狀態。

面對在乎的人,我們是否真實的時時刻刻活在此時此刻,珍惜每一個和在乎的人相處的時間。而不是快速地想打發掉而已。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