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面對別人的要求,產生不得不的狀況,勉為其難地去處理。因為覺得還不是因為對方要我這麼做。
但,真的是不得不嗎?
無數次,老闆的媽媽來電要求老闆打給青春美少女,不外乎是因為態度、脾氣、東西亂放、沒規矩這些生活當中瑣碎的事。
老闆總是回答:「好啦!好啦!我晚點打給她」不耐煩又帶著委屈與無奈。
面對這些,自己也不太會輕易介入。畢竟不知道老闆究竟需不需要我的協助,在她告知我的她的需要前,我只會接住她的這些情緒。
直到有次…
老闆:「吼!每次都這樣,煩死了!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我:「有個還不錯的說法,你願意試試看嗎?」
老闆:「怎麼說?」
我:「當媽媽下次又要你打給青春美少女時,請你平穩的說:『這件事我會處理』這樣就好。」
老闆:「有效嗎?」
我:「你過去沒有效的行為模式都可以從小用到大,如果這方法沒效,我會陪你找到更合適的方法。」
這是個很常見的現象,同樣的應對模式,已經從小用到大,但總是不愉快。
該解決的並不是要對方改,而是調整自己的應對模式。
一段時間過去,老闆就算有機會也始終說不出口。因為這跟慣性的應對方式有太大的差距。
直到青春美少女小六時暑假快結束前幾天。
老闆拿著正在抖動的手機,哀怨的看著我,接起電話後又是一陣咆哮,老人家陳述和孫女之間一連串的事件衝突與指責,不意外地接下來又要老闆打電話給姪女「說教」。
老闆:「媽!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這件事我會處理。」接著電話就被掛了!
老闆沒好氣的看著我說:「媽媽會生氣嗎?」
我:「我不知道,當然有可能。」老闆翻白眼:「吼!你挖洞給我跳!」
我:「他也有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去回應你剛剛的那句話,反正他也蠻常講到一半就掛掉啊」
因為在關係中,其中一方開始產生改變,另一方會用更強硬的方式希望對方拉回原本的應對模式。
停頓幾秒,我接著說:「比起媽媽是否生氣,我比較在乎的是,你很勇敢的說了這句話,當你說出來這句話,有什麼感覺」
老闆:「其實還蠻舒服的」
這句話的用意是在過程中讓自己站穩,讓自己知道我們是有選擇的。而不是一直被別人牽著走。
我又說:「那你想打這通電話給青春美少女嗎?」
老闆想了一下,說:「想啊」
我:「所以,其實你還是會打!而且不是你媽逼你打的,而是你自己選擇要打的喔」
老闆放聲大笑的說:「吼!!你又挖洞給我跳」
很多時候,都還是會做同一件事,只是我們如何看待做這件事的狀態。
究竟是「不得不」還是這只是我眾多的「選擇」之一!只是我們自己有沒有覺察而已。
我:「既然你決定要打,那你想透過這通電話傳遞什麼訊息!」
老闆:「不希望她覺得姑姑打給她是在責備或是講道理,但又希望能讓她自己知道哪邊可以再更進步一些」
我:「這樣啊!那,打電話給我吧!我們來練習」
我可以直接跟老闆講怎麼說,對方會怎麼回,你可以再怎麼說,對方可能會怎麼回,她回 A 你再回A+,她如果回 B 你回B+。
因為這是對我來說最快的方式;但,不見得是「真的」有幫助的。最快解決問題的方式,未必是「好的」方式。
如果在對話過程中岔出了預期,很容易又會回到原來的應對模式。因為接不住對方的回應。
因為我希望的不只解決現在的問題,還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
所以接下來就是角色扮演的對話訓練,而且我非常會扮演不耐煩叛逆的青少年!
用了將近四小時的時間,帶著老闆釐清一個明確的對話脈絡,沒有任何話術,同時又能傳遞重要訊息和身為長輩的擔心與期待,對方也不會不舒服。同時不斷提醒「自我覺察」和「內在安頓」。
因為最重要的是:當面對對方任何回應時,都能安然自在的回應。
當晚我工作到十點多,進房間後新進人員已熟睡,老闆轉過頭微笑的看著我,我:「電話打了吧!效果應該不錯吼!」老闆滿意的點點頭。
一通不到十分鐘的電話,用了四小時練習。值得嗎?
如果內容只是閒聊,當然不值得,也沒這必要。
如果內容是有些難度容易造成立場對立的情況,我是覺得值得。
如果是在乎的人,更是值得。
如果時時刻刻都能用心說話,或許過去緊繃的關係,會慢慢的鬆動!
對話諮詢能做的是試著協助對方更瞭解自己的狀況,當自己無論內心或外在因素產生變化,讓他們自己有能力變成他們希望成為的樣子,而不是在慣性迴圈裡打轉。
—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