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談中有時會提到關於「陀螺」的運用。
陀螺,一種星性特質。傳統說法:四大煞星之一。
不甚了解的只是停留在麻煩囉唆多的階段,感到煩躁。
了解未透徹的有時候是無奈、有時卻又是希望「陀螺」不要打轉。
實際上,我們可以順著它轉。
而這個「順著轉」,並非跟著轉到天昏地暗。而是引導,一種順勢的概念。
一旦自身的心理韌性強度不夠時,很容易會造成很大的衝擊。
但倘若能安然穩定的站著,任由陀螺怎麼轉,對自己都不會造成影響,甚是對彼此的關係,只會更緊密。
當能理解陀螺的特性又可加以善用,面對一個孩子或在乎的人他陷入執著又陀螺的情緒風暴中,是有能力可以協助對方讓情緒安穩的落地。
昨天(星期二)新進人員洗完澡上樓後發現有聽考本忘了帶回來,一場情緒風暴的開始。
他非常生氣、難過、自責,又哭又鬧。
脈絡:
這就是孩子在事件產生了情緒,對我們是否會有衝擊?是否能如實的陪伴?或是用情緒應對?
是不是真實平靜的應對,自己的大腦或許騙得過自己;但,對方感覺到的是?因為有些的平靜是壓抑、是冷漠。這些絲毫的差異都可以從語氣姿態裡面感受到。
新進人員一邊哭鬧一邊說:「我就有帶回來,可是怎麼不見了」
我:「我知道,沒有人責怪你沒帶回來」
新:「我就有帶回來」我:「我知道」
新:「可是怎麼不見了」我:「我知道沒看見」就這樣鬼打牆大概五分鐘。
我:「你今天的作業需要用到那兩本聽考本嗎?」
新:「不需要,可是我就有帶回來」
新:「我就有帶回來」我:「我知道,那你拿我看看」
新:「就不見了」我:「那就是沒有。」
新:「我就有帶回來」我:「我知道,那你拿我看看」
新:「就不見了」我:「那就是沒有。」「我說的沒有不是你沒有帶回來,而是這當下我確實沒看見」就這樣鬼打牆重複又大概五分鐘。新進人員仍持續哭鬧著。
脈絡:
新進人員說他有帶回來,我說「我知道」只代表我聽見了、我知道你說了這樣的事「你有帶回來」,而不需要有過多不必要的解讀與詮釋。
讓知道只是知道。很多事會比較單純反而比較好處理。
這句話:「我說的沒有不是你沒有帶回來,而是這當下我確實沒看見」
用意強化「當下的事實狀態」,「當下事實狀態」是沒有看見聽考本,而不是「你沒有帶回來」。
因為這時候若「你就沒有帶回來」就屬於我們帶著預設立場的主觀詮釋,也就是人的狀態以不在當下了。
新:「我就有帶回來,可是它們不見了」我:「我知道,那你拿我看看」
新:「就不見了」
我:「那就是沒有。那怎麼辦?」(開始準備收尾了)
新:「不知道,我就有帶回來,可是就不見了」
脈絡:
當我提到「那怎麼辦?」的用意是潛意識的讓對方知道需要自己為這件事負責任。
切入他的思考,讓他從情緒腦轉換到思考腦。
因為各種認知無法促使對方改變,唯有自己想要這麼做。
應對一個有情緒的人,常聽見傳統的說:「哭有什麼用,還不是要解決」往往會有很多副作用,且實際上這可以分好幾個層面來看。
「那怎麼辦?」也希望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為自己負責任,儘管這是條很漫長的路。
我:「那你想複習嗎?」
新:「想!可是我就有帶回來,可是就不見了」
我:「我不是問你有沒有帶回來,我問的是你想不想複習?」
新:「想!可是我就有帶回來,可是就不見了」仍舊持續哭鬧著
我:「我不是問你有沒有帶回來,我問的是你想不想複習?」
新:「想,可是我就有帶回來,可是就不見了,怎麼辦?」
脈絡:
前面提到「那怎麼辦?」引導他從情緒腦轉換到思考腦。
「那你想複習嗎?」用意試圖在引起他的動機,進入他的渴望層次。
不過,如果對方說「不想」會有不同的對話路徑。
因為對話不是那麼單一,是很靈活的。不過,只要站得穩,對話自然不會阻塞。
我:「你要複習的內容課本裡面有嗎?」
新:「有,可是老師說要複習聽考本的」
我:「聽考本的內容跟課本的內容有一樣嗎?」
新:「有!可是老師是跳著念的」
我:「那你還記得老師今天考什麼嗎?」
新:「忘記了」
我:「我陪你想想看」
接著拿起他的國文課本,坐在沙發。新進人員瞬間靠過來告訴我是幾頁到幾頁。
我指著上面的語詞,念出來與他確認:「這個今天有考嗎」新:「有」
我:「這個呢?」新:「有」
問到一半,新:「阿爸,這邊都沒有。這邊也沒有」
我:「喔!那還有哪邊呢?」新進人員笑了一下:「沒有了」
我:「恭喜你複習完了!」「你今天作業除了複習還有什麼呢?」
新:「沒有了!」
我:「去玩吧」
脈絡:
最終目的是要陪著他複習完作業,所以複習完就好了。
有沒有可能大人這時會想再多說些什麼?前提是大人並非為了要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只是很多都沒覺察到這部份。
一個孩子會有這樣的情緒狀況,代表他知道東西不能沒帶回來。
這時過多的責備或道德勸說並不會讓孩子學會負責,反而更容易學會逃避或學會害怕,往往關係只會越來越緊繃,行為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因為我們希望他知道的事「東西要帶回來」,他本來就知道。
有朋友問過:「那是新進人員比較好說話,我也這樣跟我兒子說,可是就一直歡,怎麼辦?」
其實,不是新進人員好說話也不是跟孩子說什麼,而是我們面對情緒衝擊的當下,站不站得穩。
通常這情況,我都會好奇朋友怎麼說。
結果是他內心這麼想的,但說出來並不是這樣。所以,才覺得他說的東西和我說的一樣。
也就是他的應對已經變成指責或道德勸說,而不是如時的陪伴。
甚至會不會不小心用情緒去應對一個有被情緒帶著走的孩子。
尤其是一開始新進人員:「我就有帶回來」我:「我知道,那你拿我看看」
「那你拿給我看看」會不會讓孩子感到威脅,或者只感覺到你只是想看看。
因為語氣、身體語言、臉部表情一整體的情況,讓孩子接收到的是什麼?
一起努力當個溫暖的大人吧!
無論深入理解自己的星性,或是透過孩子的星性來理解孩子,都是增進關係很好的方式。
而不是遇到關係挫折就歸咎到對方星性或個人運勢不好。
各種的星性特質與應對,背後其實有好多有趣的地方。
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因為有好多的生活實際運用,而不是讓這些情緒影響星性而被帶著走。
—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