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天晚上線上會議時,兩位友人同時提到對於情緒釐清的困難。
我給予的回饋是需釐清「情緒和情緒事件」,這兩件事需要學會區隔。這也是「責任釐清」的一環。
當開始練習覺知情緒的功課,儘管學會了頭腦中的辨識,但並沒有在情緒停留,隨即被念頭帶走。此時正遠離自己,思緒飄向遠方。因為對於情緒事件有了太多的分析。
在「情緒停留」,而不是在「情緒事件停留」,是一件很重要的課題。
在「情緒停留」是愛自己、照顧自己。才有機會與能力真正的往下走和面對問題。
在「情緒事件停留」是折騰自己,只是以為在解決問題,實際上忽略核心問題,且製造更多問題。
「想和對方溝通」還是「想要對方聽話」
兩位長輩因為適婚年齡的姪女,來和我談話。
其中一位長輩 A 擁有較絕對的話語權,不斷陳述關於姪女的故事。
我不得不中斷:「這邊停一下,所以你剛剛說的關於姪女的故事,和您有什麼關係呢?」
A:「怎麼會沒關係呢?因為!@#%@」接著說起了家族的故事。
我:「聽您說了那麼多家族往事,您覺得有責任照顧她?」
A:「對啊!」
我:「您們長期以來互動方式的結果,是您想要的嗎?」
A:「就跟她說了很多很多次,她就是不聽。」
我:「所以,長期下來互動方式的結果,聽起來不是您想要的?」
A:「就跟她說了很多次,也用了各種方法,她就是聽不進去」
我:「所以,長期下來互動方式的結果,是您想要的嗎?」
A 長輩沒說話。
我:「您想要的是真的溝通還只是對方聽話?」
A:「溝通」
我:「那您剛剛說跟她說了很多次,她就是不聽,意思是?」
A:「要她聽話」話才說完,A 長輩不好意思的笑了。
「情緒」和「情緒事件」的差異
我:「您是擔心姪女的,對吧?」
A:「也不是啦」搭配著一點點的笑聲。
我:「怎麼了,你剛剛笑了」A 長輩露出疑惑的表情。
我:「剛剛問您是不是『擔心』您說『也不是啦』的同時,笑了。是因為?你不相信你所說的?其實內心是擔心,但不知道自己在擔心?這樣嗎?」A 長輩有點凍結。
我:「一個長輩內心的擔心、頭腦是極度理性以為這是為她好、所說出來的話語,似乎是帶點指責加說服,孩子接收到的是?」
脈絡:
這情況很常見。因為不知道自己內心情緒狀態,甚至進一步否定自己的情緒狀態。
往往是因為不曾正視過自己,導致內在不穩定。
白話一點的說,無法如實表達出自己的擔心,所呈現出來的文字話語,通常只會讓關係更緊繃。
A 長輩感到衝擊,眼中含著淚…
我:「告訴我,一直以來您攬了這麼多責任在身上,卻沒人理解,你感覺怎麼樣?」
A:「很累」
我:「您的眼淚是?」
A:「我很累,也很委屈」
我:「您希望姪女像您一樣,這麼累嗎?這麼委屈?沒人理解?」
A:「不希望」
我:「我們都希望孩子為自己負責任,但總是給了太多的建議。您願意試試看單純表達您的擔心就好。單純對於姪女的關心,而不是姪女發生的故事?」
A:「願意」
我:「我們來試試吧!」
脈絡:
情緒:身為長輩的擔心。
情緒事件:姪女遲遲未婚,和姪女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糾葛。
恐懼、挫折、困難、失落、難過,並非理性的邏輯與認知就能驅散。
這些情緒不是孩子的專利,成人也時常感到恐懼、挫折、困難、失落、難過,只是大人不常承認,或者不知道這些狀態的名字就是恐懼、挫折、困難、失落、難過。
回溯童年經驗,恐懼、挫折、困難、失落、難過的當下,是如何被應對?
「不要怕」「不要難過」
「這有什麼好擔心的」「跟你講,像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過來」
「不勇敢一點怎麼可以」「都這麼大了,還哭」
「到底要講幾次」「你就是那麼固執愛鑽牛角尖,想那麼多幹嘛」
「好啦好啦!加油」「這又沒什麼,還哭成這樣」「好了好了!不哭不哭,帶你去買玩具」
這些大人的催促、責備、不以為意或是過度加油,往往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往往覺得自己沒價值,無法接納自己的狀態。儘管說的人沒這意思;但,接收的人卻是容易往這方面解讀。
然後就會越來越跟自己的內在分離,導致無法好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只學會壓抑或忽視。但,這些情緒長期累積在深處,只會慢慢的產生更大的副作用。
大人若能溫暖陪伴回應一個孩子的各種情緒,才能引導長出內在的力量,讓孩子學會有勇氣的為自己負責任,而不是一直要滿足別人的期待,長成別人期待中的人物設定。
儘管過去不曾好好的被陪伴回應,現在隨時都能學習重新好好的對自己做出合適的接納。
當願意重新學習如實接納與表達,無論是對自己內在的穩定或是和在乎的人關係之間的改善,都是產生正向體驗的開始。
—
工房的 命名解說 過程中會針對孩子基礎神煞特質,提供溝通互動的提醒。關係是互相的!學習如何當個理解孩子的父母,未來孩子也容易學會理解父母!
—
分享文字,希望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
Cheers
張楊
藉由 個人命盤 的解析,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
關於手工印章的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