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成因?

打罵、責備、忽略、說教或不理會,這些種種的應對累積下來,不會讓孩子停止愛你;但,會讓孩子漸漸停止愛自己,逐漸封閉自己。


悶著不說

友人夫妻倆帶著國二的孩子與我碰面,急迫的陳述著問孩子什麼話都不說。

友人焦慮的說:「就知道他為了升學很茫然,怎麼問他都不說」「問他什麼都說不知道」

和一家三口聊了將近半小時,提出的每一個好奇,尤其是對孩子的提問,也都是媽媽搶答。在這狀態下心裡已經有個底,關於孩子不說的成因。

連續問了幾個問題,依舊是媽媽搶答,直到我伸出手示意,讓孩子說。友人才忍住。

我:「平時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會做什麼?」

少女:「都在房間裡啊」

我:「一個人房間裡,會希望爸媽來跟妳說說話嗎?」

少女:「還好」

我:「還是當你不開心的時候,會想告訴爸媽?」

少女:「不會」

我:「什麼情況之下,做了這個決定?」

少女:「從小就這樣」到這邊,少女的口氣都是淡淡的。

少女的媽媽岔入了話題:「對啊!這孩子一直以來都很貼心」


「還好」「不會」「從小就這樣」加上被岔入的那句話,串連起前面與他們互動時所觀察到的家人的應對,孩子有可能也很容易誤認為自己是不被允許有聲音的。

儘管看得出父母是愛孩子的、是關心孩子的。但是,當知道孩子恐懼、挫折、困難、失落、難過時,是如何應對?

然而,當孩子說「不會」時,接下來的脈絡,有好多方向。
包括:
「過去不開心的時候,曾經跟爸媽說過嗎?」回溯過去經驗。
「你不開心時,不想告訴爸媽,有什麼期待嗎?」問問孩子內心的期待。
大概有七八條脈絡可以走,這些脈絡都不是套路,每條脈絡背後通往的只是讓孩子自己更靠近自己的內在。


我看著少女:「所以,你一個人面對這些,是因為你的貼心,你擔心爸媽會替你煩惱?」

少女點點頭。

我:「你怎麼看待一個那麼小的女孩,當發生不開心的事,寧願選擇自己承擔面對?」

少女的視線望向某處,停了下來。

等待的這段時間,我也不急著追問。
只是單純的等待,不帶著期待對方回應的好好陪伴。
這樣的等待,在對話中也是很容易會被忽略的。害怕空氣突然凝結而一直想用話語填滿空檔。
適時的等待,讓對方好好的和自己的內在相處,與自己的感受連結。

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少女開口說:「我覺得她好辛苦」同時眼淚滑落。

後來用了一段時間,帶著她重新與自己的內在連結。最後也和父母針對如何應對聊了許多。

包括聊到「有種冷叫做父母覺得冷」。偶爾聽見父母問孩子:「會冷嗎?」

孩子回:「不會啊」父母接著說:「怎麼不會,明明就那麼冷。來,外套穿起來」

孩子:「啊我就不冷」父母:「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到時候感冒就不要覺得不舒服」

當一個孩子「不能感覺」「自己的感覺」,會變成怎麼樣的狀態?


「孩子什麼話都不說、什麼話都放在心裡」不是問題,而是「如何形成」這樣的狀態才是關鍵。

無關對錯。因為在工作上開始探索「如何形成」,曾遇到父母對自己過去的應對方式產生嚴重的自責。

回溯孩子開始選擇封閉的階段,讓孩子重新產生內在自我連結。
同時讓父母有機會試著學習在應對上做出一些調整。

長期以來,當下遇見的問題,其實不見得是問題,問題的成因往往才是關鍵。

而正視這些成因才有機會產生改變的契機。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