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規則與道德勸說的差異

很常聽見孩子要教、不教不行!不過在這情況下所謂的「教」都以為是在陳述規則;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延伸至很多的互動關係中,也幾乎普遍如此。


前陣子一位長輩無奈的開口問我:「像這種情況,怎麼處理?」

我:「怎樣的情況?」

長輩:「就我那四歲的孫女啊!那天,她拿了我的電動牙刷在玩,我就一直跟她說:『不可以拿,那是我的,要還我』她就在那邊鬧,然後也不還我,我就一直跟她說:『不可以拿那是我的要還我』,越講她越故意」

我:「就一直跟她說:『不可以拿那是我的要還我』這樣的用意是?」

長輩:「小孩子要教、要有規矩啊」

我:「所以,一直反覆跟她說:『不可以拿那是我的要還我』就是在教孩子要有規矩?是在陳述規則?」

長輩:「對啊!然後越講越故意!」

我:「後來呢?」

長輩:「我就生氣啊!我就跟她說:『你再不還我,我就生氣了喔?』」

我:「你是這時候才生氣,還是在之前就有生氣了?」

長輩:「哈哈!矮由!前面就生氣了」(有點不好意思)「我一直跟他講那是我的要還我不可以拿,她就不還我!」

我:「嗯嗯!然後?接著呢?」

長輩:「後來我就跟他說:『你這樣不乖,我不理你了』」

我:「喔喔!好像有點情緒勒索」

長輩:「哈哈哈!對,後來我有想到,這樣說不好!」

我:「不錯耶!很少長輩會想到這樣說不妥當,接下來呢?」

長輩:「我就很生氣,轉頭離開!」

我:「喔…..這樣孩子會有被『遺棄』的感覺吧,儘管你可能不是這意思。」

長輩:「對!她就哭很大聲,然後我就回來跟她道歉…」

我:「你跟她道歉?」

長輩:「對啊」

我:「喔…那有沒有可能讓孩子學會反正我拿了東西只要堅持不還,遲早對方會來跟我道歉?」

長輩:「對啊,好幾次都這樣了」「所以,像這種情況他拿了我的東西,怎麼辦?」

我:「有幾個部分,想跟你核對一下?」

長輩:「你說」

我:「這電動牙刷是誰的?」

長輩:「我的」

我:「您多大歲數?」

長輩:「六十」

我:「長大了吧!」長輩:「哈哈哈!長大了」

我:「溫柔堅定的直接伸手拿起來吧」長輩有些訝異:「這樣不會變成搶奪嗎?」

我:「前提是,態度是溫柔的。」

我:「拿起來之後,緩緩堅定的跟她說:『孩子,這牙刷是我的,不可以拿』」

「這樣的流程動作,是在設定明確的界線和規則。」成人穩定的界線,穩定的情緒力量,才能引導與涵養孩子。

長輩:「有啊!我有一直跟她說:『不可以拿,那是我的,要還我』」

我:「因為說話時搭配的狀態,所以這兩句話是不一樣。」

「溫柔堅定的主動伸手取走後,看著孩子穩定的說:『孩子,這牙刷是我的,不可以拿』這是規則。」

「你一再重複說的那句話是『不可以拿,那是我的,要還我』這是帶著期待的道德勸說,甚至你希望他心甘情願的還給你。而且說這些話的同時,情緒是否穩定?一直重複說,只是陷入了彼此立場的堆疊,然後呢?」

長輩:「然後就生氣了!哈哈哈哈哈」

我:「是啊!」

我:「這其中還有一個地方很弔詭」

長輩:「哪邊?」

我:「很多成人和孩子的僵持、道德勸說,甘願停留在事件上層衍生的生氣對立,是為了什麼?又或者,這麼說吧:『是什麼原因始終寧願雙方的僵持生氣,確不敢明確行動及設定規則?』」

長輩:「對吼!」

我:「多數是因為害怕孩子失落、害怕孩子難過」

長輩:「對!」

我:「害怕孩子失落,然後雙方生氣這樣對於彼此的關係會比較好?」

長輩:「不會」

我:「會『害怕孩子失落』有個原因是因為很多大人自己也不懂的如何面對失落,無論對自己的失落或者對孩子的失落,所以寧願選擇跟對方生氣」

這邊之所以用到「選擇」,是在強化任何情緒下的應對,都是來自於我們的選擇。因為除了生氣的應對,其實還有好多的應對方式。

最常見的原因來自於過去不曾如此被應對過,因此不知道原來還有其他的選擇。

我:「對方也許屈就妥協了。這是傳統威權下慣性的應對方式,表面上以為解決問題了,實際上反而製造了更多的潛在問題」

長輩:「真的!」

我:「所以,當主動伸出手,拿回來的時候:『孩子,這牙刷是我的,不可以拿』這是第一步,設定界線與規則」這才是陳述規則,且溫柔堅定。

「拿起來之後,孩子通常會哭會更生氣。這時,就是要去照顧她的失落。」

照顧孩子的失落,也就是接住孩子的失落。讓孩子的情緒安然落地,才不會懸在半空中一直動盪。

因為失落是孩子的,我們不需要為她的失落負責;

但,我們可以引導與陪伴孩子面對失落、學習失落。儘管前提是不受到大人的壓抑,才能如實接收大人的陪伴。

前提是大人能真正的接受失落,以及對孩子、對自己的接納。

「『孩子啊!奶奶這樣把東西拿起來,你會不會很難過』這句話,照顧她失落的情緒。我們只需要照顧,不需要幫助她解決失落的情緒。」

「很多時候,害怕對方失落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幫對方解決失落,實際上是不需要解決的。這也是在設定界線,因為每個人都只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這樣跟孩子說之後,孩子可能會哭得更大聲、可能會生氣不回應,請穩住自己的情緒,接著跟對方說:『奶奶我知道,你很難過,有什麼我可以幫你的?』或是直接『奶奶我知道,你很難過,來!我抱一下』」

長輩:「好!下次試試看!」

我:「試試看,用不一樣的方式,而不是停留在慣性的迴圈裡。很難,但願意跨出第一步,很不簡單。」


身為長者的傳統威權被挑戰加上「管不動」的失落,如果自身無法覺察,在很多的角度上無論生理和法律,儘管已經是所謂的成人甚至為人父母、長輩;從心理的角度,仍是尚未長大成熟的孩子。

一直跟她說:『不可以拿,那是我的,要還我。』她就在那邊鬧,然後也不還我。因為這是誤以為陳述規則的「道德勸說」。

辨識出自己的慣性、覺察出自己的感受、應對方式、觀點、期待,是為自己負責任的很重要一環。在關係互動中,才能輕鬆分辨出「陳述規則」和「道德勸說」的差異。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