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覺察」和「內在安頓」

什麼是「自我覺察」和「內在安頓」

Photo by Jared Rice on Unsplash

友人因為某些事情來諮詢時提到:「怎麼有些人吃齋念佛還是情緒起起落落那麼大」

我:「也許因為這些人『期待』吃齋念佛就能得到內心平靜。一旦帶著不當期待,就和『吃齋念佛』本身失去了連結」


沒有「自我覺察」很難「內在安頓」

我的想法是帶著期待而產生的這些行為(吃齋念佛)都是向外尋求慰藉,而不是從自己內在核心調整。甚至有部分是因為這樣的人覺得責任都在別人身上,需要別人為他的情緒狀態負責任。

這是很大的錯誤因果,期待吃齋念佛就可以得到內心的平靜。

吃齋念佛或許可以達到內心平靜;但,前提也是需要有很深的「自我覺察」,並非單純做「吃齋念佛」這件事而已。

因為沒有「自我覺察」很難「內在安頓」

忽略本質

很多人無法平靜的原因往往是腦袋太忙碌的分析、太全神貫注於外在發生的事情或太投入沈浸於自己過往與未發生的內心戲。

常常覺得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靜不下心,事情越來越不受控制;其實並不是環境或外在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沒有找到一個屏蔽嘈雜世界的方法。

然後又忙著分析、關注外在事物或太投入沈浸自己過往與未發生的內心戲,一再重複。

接著,紛紛向外尋求各種解決方式…或者是很努力的壓抑。

就像孩子因為某件事情而感到焦慮失落難過生氣憤怒,身邊的大人卻用「我帶你去吃冰/吃糖果…」等等的外在誘因來「快速」掩蓋掉事件本身引起的「焦慮失落難過生氣憤怒」。偶爾在嬰幼兒階段哭鬧時轉移注意力,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

但如果目的是大人為了獲得短暫的安寧,太快用其他外在的東西來填補或壓下孩子的情緒,容易演變成習慣忽略情緒存在的本質。

就像覺得「吃齋念佛聽佛經」就能「內心平靜」。少了自我覺察,忽略了引發情緒的自我內在本質。

停止分析,才能看見本質


「自我覺察」才能「內在安頓」

一個成熟的人是能夠做到健康的情緒流動。

完整的情緒流動需要「自我覺察」才能「內在安頓」

成績不好是對方的課題,我們的擔心是我們的課題。

對方說話口氣不好進行情緒勒索,是對方的狀態,不見得對方覺得是問題。我們聽見了不舒服,「覺得不舒服」就成了我們的課題。

當我們針對「成績不好如何改善」這個狀態提出和對方討論時,所說的內容是「責備」還是我們的「擔心」,這部分涉及到是否為自己情緒負責任或是「要求對方努力唸書來讓我們放心」要對方我們的情緒負責任。

外在事物紛紛擾擾,一但只向外尋求改善(包括要求對方照著我們期望的方式生活),而不是自我覺察,很難達到真實的內在安頓。因為會有不斷地事件衝擊來擾動我們的情緒,挑戰我們的自我價值。

放下、接納和轉念等等,這些全是目標,是個很棒的目標!

但,方法呢?

例如:某件事很煩,怎麼辦?

很多人說要放下….(!!這是目標,誤把「目標」當成「方法」!!)

但要怎麼放下?很多人說:不要想那麼多。

嚴格說來,不要想那麼多是逃避或壓抑。也許是個方法,但還有更好的方法。

「自我覺察」就是更好、很簡單的方法。只是跟多數人成長背景所被教導形成的規條有很大的差距。也許也是因為太簡單,所以被忽略。

雖然簡單;但,很重要。

可是很難做到;但,只要願意任何人都做得到。


自我覺察 → 內安安頓 → 好好說話

一對朋友帶著就讀國中的女兒前來對話。因為爸媽「覺得」孩子茫然、擔心她的未來,最大的困擾則是「覺得」問什麼孩子都不回答、不太愛搭理。

確認父母的「擔憂」後,轉頭問了女孩:「是自己願意要來還是被逼著來?」
女孩笑了!接著聊了不少,途中我去上了廁所回來。

我:「平時你在家裡跟誰比較有話聊」女孩才要回,媽媽搶答。其實在對話初期,已經出現數次這樣的情況,媽媽搶在孩子回答前先「幫忙」說了。

話鋒一轉,問媽媽:「平時您和先生會鬥嘴或是自己會不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

媽媽回:「會啊!」
我:「您女兒會察覺你的不一樣,會關心嗎?」

媽媽:「會啊!」我:「那你女兒很貼心耶!而且觀察力不錯。那她會怎麼關心」

媽媽:「她會問:『媽媽,你怎麼了?是不是心情不好?』」
我:「那你會怎麼回?」

媽媽:「沒有啦!不要想那麼多!」

我:「這樣啊!」停了一會兒,接著說:「那你這樣算不算女兒對你的關心,也都不回答,都不愛搭理」

媽媽頓時好像懂了些什麼的笑了出來,我:「回去後知道可以怎麼做了嗎?」

媽媽猛點頭,笑得燦爛!

因為在這當下,媽媽有了「覺察」。

有了覺察之後,對於本身的情緒狀態有機會趨於穩定,近一步在關係間就有機會好好說話,再來關係有機會改善,關係改善了,有些我們認為最困擾的問題就會慢慢改善。

這就是常提到的:「改善行為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拉近彼此真實的關係」


時時刻刻自我覺察

很多時候的「問題」,不見得是「問題」。

不過也只有透過「體驗」才能讓覺得這是「問題」的人發現,原來的「問題」不是「問題」。

因為這些「擔憂」這些「覺得」是屬於父母。同樣,很多時候的晚輩對於長輩彼此之間的相處或和長輩相處,也有很多類似的狀況。

當然也包括發生在自己生活中造成困擾的事,究竟這些是真的現在該處理的問題?還是真的問題在哪?

很想好好的關心對方,可是往往都在事件裡或自己所覺得的「問題」裡打轉,導致關係越來越差。

所以關係很容易只會越來越緊繃….尤其太多時候的「擔憂」所呈現出來的語言或姿態是「指責」。

所以清楚知道「當下」自己所困擾的問題是什麼嗎?

分享文字,希望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Cheers
張楊

藉由 個人命盤 的解析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