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釐清

「責任釐清」不等於「自私」。

很多人聽見責任釐清,不由自主望文生義超譯成與我無關、能推就推。其實,不是這樣

關係界限不明確時會不自覺涉入他人問題,或任由他人左右我們的判斷。

「責任釐清」後產生清楚的關係界限,對於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將變得清晰,心智也趨於溫柔堅定,在關係中反而能保有個人空間且自在安然。


覺察

談論「責任釐清」課題時,都會從覺察開始講起。

覺察出自己的感受、應對方式、觀點、期待。

簡單說
「不是對方怎麼可以這樣做?」而是「怎麼對方這樣做,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

當然也不是自責自己「怎麼『可以』有這樣的情緒」而是很單純的「發現」「看見」「覺察」到對方這樣做,會有怎樣的情緒。

深入一點的探索

「對方這樣做,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是因為來自於自己的哪個觀點?」
「對方這樣做,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是因為來自於自己的期待沒有被滿足?」

自己的期待沒有被滿足而產生了情緒,延伸出的「應對」則是另一個層面會去探討。
所謂應對,例如:指責、忽略、不理會、講道理、討好。

例如:「對方這樣做,自己有了生氣的情緒,接著指責對方不應該這樣做」,就是沒釐清責任,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親子諮商對談中,時常提到:「當孩子哭鬧時,有什麼感覺」

對方:「很煩啊」「生氣」

我:「那是什麼原因『選擇』生氣?」

初聽見這問題的父母反應概略都差不多,因為:生氣就生氣,哪有什麼選擇生氣不生氣。

不過順著對話脈絡往下走一小段後,有覺察的父母往往害羞靦腆的說:「因為對方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這時,他們知道這樣的情緒的來源是來自於他們內心有著未被滿足的期待,跟孩子的行為無關。

當能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來源,是責任釐清的開始。


選擇

這部份很多人也會誤解,孩子哭鬧時,難道不能生氣嗎?難道只能壓抑嗎?

通常會有這樣的誤解,來自於從小的原生家庭時不被允許有情緒,導致不懂得面對情緒,也代表沒被教導過如何認識情緒,不懂得梳理自己的情緒,因此只有兩個選項:生氣和壓抑。

可以生氣;但是

你知道你在生氣嗎?
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自己在生氣?
怎麼應對這個生氣?
怎麼表達這個生氣?
對這個生氣有什麼看法?
對這個生氣有什麼期待?
對這個生氣有什麼感受?
是讓生氣帶著你跑完一段指責或是愧疚之後才發現?或是在情緒發生的瞬間,就有覺察?或是在事件發生的瞬間,就有覺察?

所以,當然可以生氣,因為關鍵是在「應對」。一個是對自己的情緒的「應對」,如何呈現。一個是對他人的「應對」。

因為對於情緒的應對不是只有「生氣」「壓抑」兩個選項。一旦對於自己的情緒有了覺察辨識後,才能做出合適的應對,又或者說做出合適的回應。無論對自己或對他人。

這些,也是責任釐清的範疇。

另外需關注的是這「壓抑」是怎麼學會的?

從小當有任何情緒時,所得到是怎樣的應對?

「有什麼好哭的」「有什麼好難過的」「有什麼好緊張」「這有沒什麼好怕的」「擔心什麼?這又沒什麼」「這有什麼好生氣的」

諸如此類的應對,不會讓孩子學會面對情緒,只會讓孩子學會「壓抑」。


某次和新進人員的事件

我:「這樣說你會生氣嗎?」

新進人員:「會」

我:「謝謝你讓我知道你會生氣;但,我真的沒辦法這麼做。」

新進人員:「我不管」

我:「我知道你生氣,這麼說你會難過嗎?」

新進人員:「會」

我:「我知道你難過,除了這件事之外有什麼我可以幫你的嗎?」

新進人員:「阿爸抱」

除了接住他的情緒之外,背後也帶著希望讓新進人員知道,他是可以對爸爸生氣的,因為他只是生氣,他並沒有出現任何攻擊性的行為問題。

很多朋友的情況是他明明對於長輩的某些行為很生氣,但卻又告訴自己不能生爸爸的氣。甚至會因為「對爸爸生氣」而對自己產生愧疚甚至厭惡。

生氣,沒問題。很健康的情緒。只是我們如何表達出來,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應對」如何呈現。

因為他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而不是要求別人為他的情緒負責任。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而不是要求別人為他的情緒負責任,也是責任釐清的範疇。


夾心餅乾

A 期望要求我去跟 B 說某件事的狀況,相信很多人也都遇過。

A:「你應該要去跟 B 說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因為他會聽你的。B 的身體狀況就已經不是很好,怎麼還可以這樣?」

我:「所以,這是你的擔心?」

A:「不是啊!事實上就不能這樣啊」
我:「這不是事實,這只是你的想法,你把你的想法誤認為是事實」

A:「啊就本來就不可以這樣」
我:「也不是本來就不能這樣,而只是因為你擔心 B 而已」

到這邊,很明顯的 A 不知道自己在擔心,又或者不承認自己擔心,不自覺的涉入 B 的問題。

也許,他覺得 B 的問題,需要他來幫忙解決;但,真的是這樣嗎?B 有這樣的需求嗎?

A 的擔心,該如何表達?在健康的關係下,絕對不是要求對方不可以怎麼做,而只需要提出自己的擔心。

接著 A 氣呼呼的反問我:「難道你不擔心嗎?」

我:「我擔心啊!但我會尊重他選擇生活的方式,所以這件事情我做不到

因為尊重對方,且我知道我做不到。

做不到的原因:我確實是可以跟 B 說,但因為我尊重對方,因此他還是可以做他要做的事。然而,B 繼續做這些事,A 如何看待我,因為我沒有滿足 A 的期待。很容易就這樣被夾在中間。

不是那麼單純的「說不」而已,這裡面背後有很多層次與脈絡,而不是單純的聽見什麼,無意識的瞬間反射而已。


曾經寫過的一個例子:

熟識的朋友困擾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明明不想做但又不敢拒絕怕傷和氣,可是硬著頭皮做自己內心又不過不去,導致自己內心好糾結來聊了一段時間。這也是很明顯責任釐清的過程。

既然無論做不做,心裡都不舒服,便和對方核對究竟想先處理「接受決定、內心安然」還是「勇敢拒絕、不傷和氣」之後,直接帶入情境模擬。

我扮演要求者,反覆向他提出要求,在他慣性地應對姿態下,同時順著脈絡解析用字及造成內在騷動的原因。

接著邀請對方扮演同個情境下的要求者。

我:「沒辦法,這件事我做不到。」中間穿插簡短的兩句關鍵之後,接著用一句話收尾:「這樣說你可以接受嗎?」。

對方發出輕輕的驚嘆:「哇嗚!好溫暖的拒絕」「原來,可以這樣清楚、溫柔堅定的說出自己的立場。」

很多情況需要透過體驗,才有機會產生自我改變的動機。前提是,需「選擇」究竟當下想得到什麼。


和一個朋友聊了一個多小時,過程中對方充滿笑意。中途對方聊到對長輩的病情稍微浮現了擔憂。

我:「你有對長輩表達出你的擔心嗎?」

友:「有啊」

我:「你怎麼說」

友:「你要好好照顧自己!@#!@$」

我:「我沒聽見你說你很擔心」

友:「他知道啦!」

我:「你沒說出來他怎麼會知道?因為剛剛那段話,很像說教」

友人沉默了一會,突然淚崩。

彼此沉默了將近兩分鐘。

我:「哭出來是好事,你ㄍㄧㄥ太久了」

「我們都到了這年紀。我不希望你未來會後悔,沒有好好的說出口。沒有好好的表達你的愛。」

人生無常,如實的陪伴。

擔心,也許無法解決問題。

可是不正視自己對這件事的擔心,有時反而會讓身處其中的人更加孤獨。

正視自己的擔心,也是一種責任釐清。


「責任釐清」和「自私」是一線之隔,關鍵在自己內心是否穩定,能不能站得穩,感到安然自在,充滿生命力。

同時如何表達出真正的關注,而不是「應該」做些什麼。因為太多「應該」做些什麼的那些事,做了之後卻又自己內在覺得不舒服。

很多界線不明的情況,往往來自於原生家庭的互動累積。

我們不能改變原生家庭;但,能改變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人在價值上是平等的,儘管角色是不平等。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邁向自我統整的途徑是接受父母也是人,並在人性的層次而非角色的層次與他們連結。

愛,一直都在。只是未必用彼此期望的方式表達。在關係中用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方式來與人互動。這是責任釐清的最重要的地方

儘管無從選擇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要不要來;但,可以選擇應對的方式!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

責任釐清 有 “ 1 則留言 ”

  1. 引用通告: 上課說話 | 福祿壽工房

迴響已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