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發來一長串訊息,主要關於幼兒需接受語言早療。
內文看見的關鍵字:「除了好好陪伴,我可以做些什麼?」
「好好陪伴」在成人自己內在未能安頓好的情況下,只是個概念、只是個期待、只是個目標。
這種情況就像不斷說服自己:要放下、要轉念、要換位思考、要平常心、不要想太多。
這些往往只是停留在大腦裡的目標、期待、概念。
「我可以做些什麼?」在這段文字脈絡下,友人因為孩子需要語言早療,知道除了好好陪伴之外,還想要再為孩子做些什麼。
能理解,這是為人父母的狀態。當孩子碰上課題,想幫孩子解決。可是,這樣就跨過了那道線,而帶著目的地「好好陪伴」便成為了解決問題的工具。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很難感受到真的好好陪伴。
看見訊息剛好有空檔,馬上回:「你會焦慮嗎?遇到這樣的事。」
「關心人,而不是關心事情」因為人的情緒狀態沒處理好,事情怎樣都沒辦法處理好。
友人回:「焦慮有,也有自責」
我:「處理好自己的部分就好」
友人:「處理好自己!!!!!」連續幾個驚嘆號,可能友人對於這個回答感到驚訝。
接著跟他說:「我現在有空,有空的話直接打給我」
沒多久電話響起,我:「現在狀況怎麼樣?」
友人開始陳述蠻長一段時間,過程中感覺的到急躁、焦慮、自責種種混雜的狀態,最後用「該怎麼辦」做為結尾。
在訊息回覆時,關心人:「你會焦慮嗎?遇到這種事。」讓對方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
通話時的第一句話:「現在狀況怎麼樣?」引導讓對方陳述狀況,因為敘述帶來療癒。
友人:「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我:「說慢一點」
友人有點愣住,正準備試圖重新慢慢說一次,我:「我說的說慢一點,不是要你重複一次,而是『跟孩子說話時說慢一點』」
接著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從腦神經科學、孩子接收訊息與理解的方式、說話與呼吸與情緒之間的關聯,說明「說慢一點」的用意。
「說慢一點」最主要是要處理好自己的內在,才能「好好陪伴」。不然做再多,孩子接收不到。
「說慢一點」不單語速變慢,也需要放慢聽見之後回話的速度。放慢不是變得遲鈍,而是放大前額葉的緩衝。
這樣做的用意是讓所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意識的「回應」而不是自然反射無意識的「反應」。
上述這段,概念上友人可以理解;但,尚無體驗。於是我扮演四歲的孩子,和友人對話。
我:「媽,我今天不開心」友人:「發生了什麼事?」
我:「你是關心我還是關心事情?」友人哈哈大笑!友人說:「重來重來」
我:「媽,我今天不開心」友人:「你有跟老師說嗎?」
我:「你是關心我還是關心事情?而且不開心跟老師說有關係嗎?」
友人秒懂。太多時候我們聽見了什麼,就會想要幫孩子解決,而忽略了在我們面前的孩子,才是真正要關心的。
同時也跟友人說:「『發生了什麼事?』不是不能問,而是語態要非常注意。」
究竟是有意識的聽見孩子說不開心,想好好關心孩子的「回應」詢問發生什麼事;還是,無意識的「反應」當孩子說不開心時,好像應該表示些什麼。
接著友人問:「那新進人員這樣說的時候,你會怎麼回?」於是友人扮演新進人員來模擬。
友:「阿爸,我今天不開心」
我:「怎麼了,你今天不開心啊?」
友:「對啊!不開心」
我:「怎麼了呢?不開心的時候,你有做了什麼嗎?」
友:「沒有!就在教室裡」
我:「在教室裡啊?一個人在教室裡嗎?」
友:「對啊」
我:「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開心的呢?」
友:「早上一到學校的時候。」
我:「所以你一到學校就不開心然後一個人在教室裡?」
友:「對」
我:「那時候有發生什麼?」
友:「沒有啊!就不開心」
我:「你怎麼看待一個不開心的你,一個人在教室裡?我這樣問可以嗎?」
友:「停!張楊,你再問下去我要哭了…..」
我:「來,深呼吸!」「告訴我,感覺怎樣」
友:「感覺『我這個人』有真的被關心到」
我:「告訴我,你剛剛說『要哭了』你的內在發生了什麼?」
接著用了一段時間,處理了友人的內在,遺漏在過去的自我、沒處理過的失落、兒時未被滿足的關心,讓她自我產生連結。
因為處理好自己的內在,才能「好好陪伴」。不然做再多,孩子接收不到。
常提到「給孩子愛,而不是急著要孩子改」,有些父母急著反駁,有啊我很愛孩子啊!
沒錯,基本上是都很愛孩子;但,這份愛是否帶著目的?孩子又接收到多少?
一個內在不安定的成人,又如何能讓孩子感受到「好好陪伴」?
—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
引用通告: 關於「得失心」的神煞特質 | 福祿壽工房
引用通告: 上課說話 | 福祿壽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