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下午一票人在討論一些事,其中一位友人問我:「當兄弟爭執打架時怎麼辦?」
我:「讓他們打啊!」話才說完,幾個朋友笑翻。
笑了一陣子後,我:「怎麼了?你孩子嗎?」
友人:「恩啊」我:「常發生嗎?」友人:「吼!!超常的啊,煩死了!」
在一群人笑著的同時,正思索著要走到多深的方向。不過,因為是友人閒聊,於是沒打算走脈絡到的太深入的地方。
我:「有個方法你可以試試?」
友人眼睛瞬間睜超大。
我:「下次當他們打架或爭執時,把他們拉開。讓他們面對面坐著。
然後,你要保持平靜。不需要當他們的判官;但,幫他們計時。
每人五分鐘,針對對方行為不滿意、生氣、不開心的地方,全部說出來。
這五分鐘內,說的那個人盡量的說,聽得那個人不能辯解,不可以有任何的回應。
只能專注靜靜的看著對方。
時間到,交換。
這樣就好」
友人:「聽起來不錯耶!」
我:「而且往往到後來,會蠻有趣的!有機會可以試試看」
友人:「好!」
我:「如果試了幾次沒效,你再跟我說,我們再一起想想辦法!好嗎?」
這遊戲規則,背後夾雜著一些複雜的脈絡。
跟友人說不需要當判官的原因很單純,這件事跟他無關。這是孩子之間的事。
我們可以不介入,同時在不跨越那到線的情況下,關心著彼此的發展,協助彼此成長。
我們都希望對方能獨立;但,卻始終不斷給建議。
「給建議」是好聽的說法,實際上是?干預?限制?假中立?強加個人價值觀在孩子身上?
我們希望對方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還是讓對方來滿足我們過去沒完成的期待?
—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