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都會提到,幼兒孩童就像帶著情緒不容易溝通的成人一樣,甚至更真實強烈。
但,當對話可以單純的好奇,或許能讓一些事順利圓滿。
所以,幼兒孩童是非常合適對話練習的對象。
大約在新進人員三歲半左右,有天去飲水機倒水的同時,課聽傳來新進人員哭鬧著不斷的說:「我要爬很高!我要爬很高」,同時新進人員的爺爺奶奶不斷吆喝:「爬那麼高很危險,快下來」「不要哭啊~爬那麼高會跌倒很危險,趕快下來!」
我拿著水走到客廳,看見新進人員站在椅子上跺腳唉唉叫。我沒出聲的走到新進人員旁邊,至少如果真的從椅子上跌下的那一瞬間,我在旁邊。
我喝了一口水,看著新進人員緩緩的說:「怎麼啦?發生什麼事了?」單純好奇,不帶任何預設立場、評價的提問。
新:「我要爬很高!」(有點氣憤)
我:「你要爬很高啊?」針對對方的回覆進行核對。
新:「對啊!我要爬很高!」新進人員仍有一些情緒,不過跟剛剛的氣憤相比,和緩了許多。
我:「爬到椅子上那麼高,要做什麼呢?」單純好奇並對表示的內容,進一步釐清動機。
新:「我要摘花」牆上有一幅進進人員爺爺的作品,新進人員很很平靜、認真的陳述著。
我:「這樣啊!要摘花送誰呢?」單純對行為的好奇。
新:「摘花送阿罵」新進人員面帶微笑的看著我,很明顯他知道他被理解了。
我:「要送阿罵啊?可是奶奶坐那麼遠,你突然爬那麼高阿公阿罵『有沒有可能』會擔心呢?」坐那麼遠、突然爬那麼高,都屬於客觀事實。且因為我不是阿公阿罵,所以我只用「可能」。而不是你不行爬那麼高,這樣阿公阿罵會擔心。
新:「對!!!」然後就自己爬下來了。
下來後和我有說有笑的離開了。
留下新進人員的爺爺奶奶一臉疑惑。也許,這樣的對話脈絡,在他們的生活經驗裡不曾出現過。
很多時候我們看見了當下的行為,產生了各種的情緒感受。而這些感受來自於對這個行為的觀點、期待。
觀點涵蓋:想法、假設、信念、家庭規條。
期待包括:對自己的、對他人的、他人對我的。
這些情緒感受是來自於自己過往累積的生命歷程,並非來自外在。
一旦無法釐清,在應對(說出口)的言語,有時候容易只會讓當下的狀況持續僵持著。也就容易造成越努力想盡辦法卻越感到挫折。
當陷入行為事件本身,容易沉浸在情緒裡面。總想著解決行為問題,卻忽略行為問題背後的動機。
希望透過自我覺察深入理解自己慣性進一步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繫 或進一步安排 生涯諮詢規劃。
—
Cheers
張楊
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