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我 / 小我

常常提問當孩子在哭鬧時,成人感到煩躁的原因是?
1. 孩子不能哭鬧 或 2.「覺得」孩子不能哭鬧

來回應對後所得到的回應幾乎都是:「覺得」孩子不能哭鬧,所以煩躁。

因此這個煩躁是屬於自己造成的,並不是孩子造成的。

聽到這樣的脈絡,多數人這樣回:「不是啊!那是因為孩子因為某些事情,在那邊哭鬧,他可以不要這樣啊」「要不是他這樣哭鬧,我也不會煩躁啊」

「要不是他…我也不會…」這樣的句型,屬於沒有覺察到已經把責任歸咎到別人身上。

「任何情緒都屬於自己」「情緒無時無刻存在著」對於長期否認情緒或不敢接觸情緒的狀況下很難體會,當然有時會抗拒或感到困惑。

尤其,有時會討論到更深的核心課題,關於「大我」「小我」的狀態,就跟「24個比利」一樣。

我,是「大我」。這些情緒們是「小我」。

個人在情緒健康的狀態下,這些「小我」圍圈安然的坐在椅子上。一旦遇到事件衝擊時,這些情緒仍舊是透過「大我」來完整清楚的表達,而不是取代「大我」,這屬於「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不過一旦這些情緒從小沒有被辨識,只會成為紛擾動盪的因子,終有一天會將「大我」驅離,輪流佔據了發言權,也就是被情緒帶著走的狀態。

被小我操控著,只會不間斷的感到「煩躁」「不安」,或只是刻意掩飾成很「平靜」的模樣。

「內在安頓」就是在安頓這些情緒,讓他們好好的在合適的位置待著。安頓這些紛擾的內在情緒的前提就是需要先懂得辨識。


新進人員三歲左右某一天,趴在小房間邊緣,突然把四台小火車丟在地上。

我走了過去看他有些情緒,蹲著看著他說:「發生什麼事了?」

新:「我想要把他們丟在地上」

我:「這樣啊!你現在感覺是生氣嗎?」新進人員(搖搖頭)

我:「那是有憤怒的感覺嗎?」新:「恩,憤怒!」

感到驚訝,新進人員已有辦法區分「生氣」與「憤怒」。

洗澡前,我蹲著跟他說:「有件事阿爸想跟你討論,關於今天下午發生的事,有空嗎?」
新:「好啊」

我:「關於情緒,生氣、憤怒或難過悲傷,沒有好或不好!我們都可以有情緒,我們都可以生氣、憤怒、開心、難過或悲傷,但不可以傷害自己或別人,所以下次憤怒時,我們可以怎麼面對與處理呢?」

討論了將近五分鐘,協助他找到當憤怒時,可以怎麼面對。


「感冒了,怎麼辦?」吃藥,多休息
「跌倒流血了,怎麼辦?」擦藥,包紮

對於生理上的狀況吃藥、多休息、擦藥、包紮,很多人都知道具體解決改善的工具方式。

「難過哭泣生氣憤怒有情緒,怎麼辦」常聽見不要哭、不要生氣。
「流血了,怎麼辦?」很少聽見這樣的回應:停!不要流血。

對於情緒上的因應多數是不要哭、不要生氣、不可以憤怒,這並不是解決改善的工具方式。

深入理解自己才有辦法學習對情緒的改善工具。

學會辨識情緒後,承認自己的情緒,進一步的接納,而不是壓抑它。因為情緒屬於自己的。因為當接納自己的生氣,就有許多選擇可以運用它。當你壓抑它時,就只有一種選擇,然後就會影響自己的健康。

尤其接納了自己的生氣,有許多選擇可以運用的意思是包含了應對不再只有指責。

有情緒不是問題,常常出現問題的地方是「情緒化」,因為不知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或是關於情緒的表達。

真正會不舒服的關鍵,並不是外在世界,而是自己的內在被觸發時,怎麼回應。

因此如何健康的回應自己的情緒,是認識自己的核心課題,因為如果過去只有發怒或壓抑,需要知道其實還是有其他的選擇。

希望透過文字的方式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進一步透過自我覺察深入理解自己慣性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繫 或進一步安排 生涯諮詢規劃


Cheers
張楊

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