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

三歲時的新進人員某日打赤腳在工作室外澆花玩得正開心,他跑進工作室後我聽見「啪」的一聲!轉頭他已經趴在地上,哭了!

我:「怎麼了!發生什麼事?」(蹲在他旁邊)
新:「滑倒了!!」(自己站了起來,沒哭了)

我:「哪邊有弄到呢?」
新:「手」(伸出給我看!原來剛剛啪的一聲,是手掌觸地的聲音)

我:「有很痛嗎?」
新:「對」(扁嘴

我:「阿爸知道很痛,那你會怕嗎?有嚇一跳嗎?」
新:「沒有」(開始蓄勢待發又要跑走了)

我:「你是怎麼做到那麼勇敢的?沒有害怕呢!」
新:「因為只是跌倒而已!」然後就開心的跑掉了

三歲的年紀,從可愛爬蟲類進化成小惡魔爬蟲類。也很常提到:「幼兒就是不好溝通的成人」。

腦部發育是由下而上,從腦幹到邊緣系統(杏仁核、海馬迴)再到思考系統(前額葉),而很多時候的不好溝通,其實只是彼此不知道如何溝通。

一路過來我非常留意且照顧新進人員的爬蟲類大腦(腦幹):

  • 會不會痛?我知道這很痛。
  • 再照顧他邊緣系統:會不會害怕?

這兩句話,不是為了達到安撫為目的而說,而只是很單純的陪伴。

當這兩個條件滿足後,他「才」學會「思考」,因為他是安全的。

他自己知道這只是跌倒而已!或只是受傷而已。


但反過來,如果孩子受傷了!跌倒了!我們只不斷地跟對方說:不要怕啊!只是跌倒而已!!

這就是很多我們過去被對待的方式,一直從思考系統切入,孩子只會不斷的警戒(邊緣系統就會一直作用)(立場對立)然後容易延伸一連串的問題….注意力不集中、好動、情緒不穩、焦慮、僵化。

arwan-sutanto-H566W24FyL8-unsplash.jpg
Photo by Arwan Sutanto on Unsplash

關於孩子的情緒,不是在於哭、生氣、憤怒、耍賴等等的行為問題,而是成人如何應對的問題。而成人之間的溝通也是一樣。究竟是執著在思考面造成彼此立場的對立,還是願意選擇更妥善的方式來面對在乎的人溝通?

因此,常提到不曾對新進人員說過的「不要哭」,關鍵不是在「哭」也不是在「不要」。而是在應對對方情緒的當下,會不會說出或如何說出「不要」這類型禁制(因涉及到規則時,則需要完整地說出而不是情緒化地說出)或避免「隨便」「再這樣我就要走了」這類忽視的語言。

我相信每一個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願意無條件的付出。只是在溝通表達時,對話內容是否仍是無條件的愛呢?

「爸爸很愛你,所以你要認真念書」
「你要乖啊!不然枉費我那麼愛你」
「不用理他,讓他哭,哭累就停了」

聽到這些,感受如何?


在工作上處理這方面的同時,發現不少爸爸會比較理性。不過究竟是真的理性還是冷漠?還是需要進一步釐清。

曾有個熟識多年的朋友跟我提到當他孩子在便利商店賴皮時的情況,他太太用好久的時間也沒有效,他很自豪地跟我說:「我不過兩句話孩子就乖了。」

他跟我說:「我就跟他講:『你哭啊,你再這樣我就離開』然後我就離開啊!要讓孩子感到害怕,幾次之後就會乖了。哪來那麼多時間好好的去安撫。」

有時,光是聽到「有沒有效」就否陷入了二分法的困境,自然很難用豐富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孩子。

「你哭啊」這句話是否為真實?也是時常跟朋友討論的。

所謂真實,因為聽起來是肯定句,但是否是內心真實的想法?就像「你去啊!去了就不要回來!」這樣口是心非的文字型態,對於彼此只是增加溝通難度而已。

這朋友的方法及認定,孩子乖了。可是孩子究竟會是會覺得「哇!爸爸好理性」還是「爸爸忽略我」「我不值得被愛」

恩,也許儘管孩子這時候的哭鬧,是有目的和策略性。理性對待的同時,究竟是忽略情緒,還是忽略這個孩子?

再者,所謂的安撫,也並非討好或是妥協順從。而只是更完整的照顧這個人的完整人格。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對自己說哪些話?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去解釋這些話。」

想法是一種選擇,就看你如何決定而換來不同的情緒感受。

同樣的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好好的跟對方說哪些話!溝通的關鍵在於如何應對,而不是把話說得漂亮就好。


工房的 命名解說 過程中會針對孩子的特質,提供溝通互動的提醒。關係是互相的!學習如何當個理解孩子的父母,未來孩子也容易學會理解父母!

分享文字,希望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Cheers
張楊

藉由 個人命盤 的解析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