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教育背後那個內心無助的父母

調皮的孩子 / 受傷的大人

無論在現實生活或是網路空間,看到一些父母聊到對於自己在育兒過程遭遇挫折後的打罵,下了一些結論:

「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質,我家孩子就是不打不會乖不會聽話」

「要不是用說的沒有效,我也想當個溫柔的媽媽」

「我已經試過各種方法但對方還是這樣,所以不打不行」

「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被打大的」

「孩子不能太尊重,有時過於尊重會爬到頭頂上」

諸如此類的話語。

我感覺到是一個內心受傷無助且無奈的父母。因為不清楚對方的成長及生活背景,也許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因自己同時也是阿德勒心理學派正向教養相關的國際認證諮詢師,樂見這幾年正向教養的概念逐漸普及;但,也發現很多誤解正向教養的父母長輩則過度擔心。

擔心尊重孩子可能造成自負自大的問題,包括過於重視自己的權利、優越感、眼高手低、自我膨脹,以及欠缺現實感與社會化不足。

這些疑慮並非「尊重」的真實面貌,反而是缺乏尊重所導致的問題。因為須認清孩子會長大,會有自己的想法,會有自己的思考。缺乏尊重,容易導致過度的對抗。


我可以為這做些什麼

有時自己也感到挫折,不時在思考著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可以協助這些無奈的大人。

前幾天一位幼兒群組內的朋友和他在討論一些比較深入的問題,有聊到我的挫折與顧忌,他跟我說:「就是有心學習的父母自己會去找答案…沒有心的你一直跟他教育也沒用。」

的確,在我能力所及,願意尋求協助的朋友,我都盡可能的分享與提供合適具體的協助。


早學會的話,身邊的人就不會這麼辛苦了

昨晚和一個朋友的對話,看到對方給我的第一句話,我感到欣慰。

將近兩年的時間,和他討論關於透過命盤「如何對話」「如何應對情緒」「如何覺察」。

截圖經當事人同意

這句話「早學會的話,身邊的人就不會這麼辛苦了」是之前跟他說閒聊時我跟他說過的。有些鼓勵他的成分,因為這是我自己將近二十年的心路歷程。

這句話背後的意涵包含:「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我需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要求對方為他說的話為他的行為負責,或要求別人為我的情緒負責」。

過去的他偶爾會糾結,「要不是她這樣說,我也不會那麼生氣」甚至在談論到比較核心情緒的處理時,他反應:「所以都是我的問題囉?」

所幸他走出了慣性思考的糾結,開始覺察到情緒和溝通的本質。並非說服或要求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

兩年的時間能體會這些,很快也很值得。

有朋友用了五年的時間體會了表達「不帶評價」「客觀事實」,很快也很值得。

所以,無論用多久的時間,我都覺得是值得的,因為學會就是自己的了。

無論從什麼時候或幾歲開始,都是改變的開始!

對於各種關係的溝通應對,尤其親子之間。自己始終抱持著「一定還有更好地應對方法,只是我還不知道」這樣的信念,不滿足於現況的在努力著。

因為比「我已經試過各種方法但對方還是這樣」這樣的自我設限來得沒那麼無奈。

工房的 命名解說 過程中會針對孩子基礎神煞特質,提供溝通互動的提醒。關係是互相的!學習如何當個理解孩子的父母,未來孩子也容易學會理解父母!

分享文字,希望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Cheers
張楊

藉由 個人命盤 的解析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