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堅定的力量
前一段時間,朋友困擾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明明不想做但又不敢拒絕怕傷和氣,可是硬著頭皮做自己內心又不過不去,導致自己內心好糾結來聊了一段時間。
既然無論做不做,心裡都不舒服,便和對方核對究竟想先處理「接受決定、內心安然」還是「勇敢拒絕、不傷和氣」之後,直接帶入情境模擬。
我扮演要求者,反覆向他提出要求,在他慣性地應對姿態下,同時順著脈絡解析用字及造成內在騷動的原因。
接著邀請對方扮演同個情境下的要求者。
我:「沒辦法,這件事我做不到。」中間穿插簡短的兩句關鍵之後,接著用一句話收尾:「這樣說你可以接受嗎?」。
對方發出輕輕的驚嘆:「哇嗚!好溫暖的拒絕」「原來,可以這樣清楚、溫柔堅定的說出自己的立場。」
很多情況需要透過體驗,才有機會產生自我改變的動機。前提是,需「選擇」究竟當下想得到什麼。
不習慣
幾天前一個朋友因為與孩子互動受挫後,找我討論了一些應對之後,有點無奈的說:「哪有人這樣跟身邊人說話啦?」
我:「也是有啦!可能你還沒遇到有人這樣對你好好說話而已」友人眼睛一亮。
我:「是因為不習慣嗎?」友人點點頭。
「不習慣因為這不是你的慣性。不過,現在的習慣也是從過去生活中學習累積而來的。只要你願意都可隨時開始作出一點點調整,你願意嗎?」
對方含著淚點點頭。
很多成人想糾正對方的行為,但忽略了其實是自己的內心受傷了。
或是因對方行為而被掀起了過去未撫平的傷。
上述兩個例子有個埋很深的關鍵,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的選擇。
前天下午,新進人員「遭遇挫折」而有了「情緒」。不經意地把地墊用鉛筆鑿出一個洞。
「遭遇挫折」是情緒事件。
「情緒」是情緒本質。
「鑿出一個洞」是情緒的行動。
我們是否能清楚知道自己看見的是哪一個狀態下的孩子?同時是否知道自己慣性的應對是在應對哪一個狀態下的孩子?
—
我:「你還好嗎?」(單純關心他)我趴在地上,看著的當時新進人員。他仍在情緒事件中。彼此沈默過了一段時間。
我:「我看見你把地墊鑿了一個洞,你不能這麼做。把筆拿去放好。」(客觀事實+規則+行動)
他把筆拿去放好,走了回來坐在我面前。
我:「你有難過嗎?」新進人員搖搖頭。「生氣?」新進人員沒回應。「委屈?」新進人員沒回應。
我:「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挫折,可能會很生氣也會覺得沮喪。」新進人員看了我點點頭。
我:「你把地墊鑿了一個洞,我有罵你嗎?」新進人員搖搖頭。
我:「你相信我嗎?」新進人員點點頭。
我:「一直以來,我不會因為你有任何的情緒,而對你生氣,對吧?」新進人員點點頭。
「雖然,你有情緒時的行為,我會感到生氣、無奈或沮喪。但我不想責備你。」這是我的選擇。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各種情緒,可以生氣、憤努、悲傷、難過,但不能傷害自己、傷害別人還有物品。」
「如果我有因為你生氣而責備你,你再提醒我,我們一起學習,好嗎?」新進人員點點頭。
我:「你現在還好嗎?或者有什麼想跟我說的嗎?」
新:「可是有了一個洞,弄不好」
我:「我知道,但我不會因為這樣而罵你」「我們來看看這個洞吧」
接著我們兩人靜靜的看著這個被鑿出來的洞,看了將近一分鐘。
陪伴他走出他自己的情緒風暴。
真的溝通還是道德勸說
在工作中很常提問關於當面對孩子或對方的一些擔心,如何說出來?
接下來聽見對方陳述的內容,往往都是道德勸說。
有時候急著應對對方「情緒的行動」很容易創造出其他的「情緒事件」,接著在「情緒的行動」與「情緒事件」中容易產生鬼打牆的窘境,因為忽略了「情緒本質」。然後導致不良溝通。
規則一開始確立就好,接下來不需「好像在溝通」實際是各種說教、講道理的道德勸說,因為只會產生更多的情緒事件。因為這樣只會越溝通越挫折,關係越緊繃。
「我看見你把地墊鑿了一個洞,你不能這麼做。把筆拿去放好。」這是一段很完整的內容。包含了三個要素:
客觀事實:「我看見你把地墊鑿了一個洞」
規則:「你不能這麼做」
行動:「把筆拿去放好」
很多時候說了很多的「溝通」以為就是說了「規則」,這是兩回事。經歷過很多這樣的例子,明明在規則內希望對方怎麼做,但卻無法明確指出規則。
規則在單次狀況下講一次就好,不需要無止盡的大道理或道德勸說,因為對方根本聽不進去那麼多。
很多時候急著要對方改,在單次狀況下一直陳述,這代表自己陷入情緒事件中,無法自拔。對方是沒辦法知道下次可以怎麼調整。
如何選擇?
生活中有很多的應對機會,而這些應對是否屬於自己的慣性反應,還是能夠好好的用心說話,往往影響了彼此之間關係的走向。
希望和在乎的人,走向緊繃的一方?還是彼此舒坦自在的一方?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選擇,只是有時會忘了自己是有選擇的。
—
工房的 命名解說 過程中會針對孩子基礎神煞特質,提供溝通互動的提醒。關係是互相的!學習如何當個理解孩子的父母,未來孩子也容易學會理解父母!
—
分享文字,希望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
Cheers
張楊
藉由 個人命盤 的解析,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
關於手工印章的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