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全貌

對話,並不是為了要改變對方。目標是和對方產生連結,進一步讓對方自己與自己連結。

這也是時常提到「給孩子愛,而不是急著要對方改」

這句話很多父母急著反駁:「我很愛孩子啊」

只是孩子感受到的是?單純的愛?還是有條件的愛?

要和對方產生連結的前提,需要自己和自己有深度的連結,也就是一種平穩的狀態。

當一個人的大腦和心有足夠的連結,這樣狀態對於各種事物的感官,會特別敏銳。因為能看見事物的全貌。


頻繁和一些大小孩子接觸,很明顯一些孩子呈現出來的狀態是「自己和自己疏離」,而這些狀態來自於身邊人應對習慣的結果。雖然這種「自我疏離」的情況,在成人身上也很常見。

但,並非苛責這些身邊人的應對,尤其是這些父母長輩也都覺得「有啊!我很愛孩子啊!但是….他就不能老是這樣….」諸如此類的「愛」

這樣的愛,不容易和孩子形成連結。因為這樣的「愛」帶著好多的觀點與期待,甚至是希望將自己本身的價值觀套入到孩子的人生。

這些「愛」背後的種種,也是父母長輩自己未能和自己連結的產物。


和一位國一女孩對話,認識女孩的父母將近十年。

友人煩惱孩子的狀態,大概就是不在乎功課不在乎成績不在乎身邊人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完全自己與自己疏離。

和孩子聊了一段時間,也聽了孩子自己陳述了不少,我:「你剛說的這些,我看到的是你很負責任,感覺其實你還是會在意?」

女孩的眼神突然一亮:「對耶!我還是在意」

我:「那你有看見自己很負責任嗎?」女孩點點頭,眼裡有些淚水。

我:「有人看見你是這樣的負責任嗎?」女孩搖搖頭。

友人似乎急著想解釋,被我阻止了。

我:「沒人看見,你會難過嗎?」女孩的淚水似乎更多了

我:「就算身邊沒人看見,你願意告訴自己,我一直是個負責任的人嗎?」女孩呈現呆滯的狀態。

話說完,停頓了將近兩分鐘。我才再接著說:「你願意嗎?」女孩:「我說不出來」

我相信這兩分鐘,對這女孩來說內在感受是複雜的。

我:「我不是問你說不說的出來,是問你願意這樣告訴自己嗎嗎?」女孩的眼淚潰堤大哭。

又停了下來,女孩哭了一陣子,稍微歇息了。這哭泣的過程當中,同時示意阻止了她父母的意圖安慰。

讓孩子哭吧。讓情緒流動,才能產生自我連接。

我:「說不出來沒關係,你願意嗎?」女孩點點頭。

我:「就算只是在腦海裡面告訴自己,好嗎!」女孩眼神閃亮亮的點點頭。


當那些不在乎的防衛產生了間隙,自然有機會讓對方產生更多對自己的覺察,而這覺察即是連結的開始。

只不過產生了間隙,需要深入探索過程會很痛。不過,這過程就是通往改變的開始。

因為認知無法產生改變,只有透過體驗讓自身的心與腦產生連結,才能改變。

深度的對話,就是一種體驗。重新與自我連結。

認知,就像一直告訴自己不要吃宵夜,是沒有用的。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