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儕力量

和熱血自然家教吃飯時,討論到關於班級經營時面對調皮搗蛋的情況,往往是說教、責備或是運用同儕的力量來「壓迫」。

這也是認為「解決問題」實際上「製造問題」的一種常見型態。

只從表面解決問題,忽略了背後的成因,只會延伸更多的問題。


熱血老師:「上課時,有個孩子總是搗蛋說話,屢勸不聽。私下找來講過好多次了,也沒用。怎麼辦?」

深入了解一些狀況,包括是否在課堂上提過一些相關的規矩,例如:「說話的同學,我會請你們站起來。」

我跟老師說我大致上會這麼做:

當孩子說話影響到上課秩序時,我會走過去直接請孩子站起來。

語態溫柔堅定,叫他的名字「XX 站起來」

「XX,你知道上課不能說話嗎?這樣說話影響到我」這邊,我只會用「影響到我」,不會用「影響到大家」,因為我只能為我自己負責任,而不是拉大家一起,用一個大帽子扣住他。

熱血老師很自然的搭話:「知道啊」

我:「我想了解一下,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上課在說話?」

熱血老師:「啊就聽不懂啊」

我:「聽不懂的這種情況多久了?」熱血老師:「很久了」

我:「如果可以,我私下再找你聊一聊,因為我希望我們一起想想辦法,我這樣說可以嗎?」熱血老師:「好」

到這,我還不會請他坐下。我會再多作一件事:「班上其他同學,有沒有曾經聽不懂的經驗,不管是我的課還是其他老師的課,舉個手讓我知道一下」

這時多多少少會有人舉手,然後選一個成績比較好的同學:「OO,剛看到你舉手,有曾經聽不懂的經驗?」

「幾年級的時候?」「那時候你是怎麼走過來的?」「謝謝你跟我們分享,還有其他同學有類似聽不懂的經驗嗎?」

有了前面同學的示範,這時舉手的人可能會再多一些,記得挑一個成績好一點的:「AA,剛看到你舉手,過去曾經是怎樣的經驗?」「你是怎麼突破的?」

「XX OO AA 請坐下,謝謝你們和我們的分享」「各位同學,原來你們或多或少都有聽不懂的經驗,接下來的課程,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都可以私下或在不影響課堂進度時直接跟我反應。好嗎?」

我跟熱血老師說:「運用同儕的正向經驗,讓孩子不覺得是被孤立的,在經驗裡反而容易帶動正向的班級氛圍。因為沒有孩子是孤單的。」


熱血自然家教聽完我的經驗流程後,眼睛一亮:「挖!原來可以這樣做」。原來可以透過同儕的力量協助陷入困境的孩子走出泥沼,而不是被「孤立」。

且不會讓這樣的孩子感到邊緣化,而是被理解、照顧及很深的同理。

結束對話後自己有些感嘆,這麼認真的老師,在面對這些情況都容易受到過去慣性的侷限。

那麼,安於現況的教育現場工作者呢?


身邊曾發生過這樣的事

班上有個比較調皮的同學,上課說話影響課程、同時會逗弄同學,應該是有家長反應。結果在上課時間被班導叫到講台,一個人在講台面對班上的全部同學。

「各位同學,你們有人喜歡他嗎?」班上沒有人舉手。沒人舉手,也許也是沒人敢舉手。

「你這樣跟你講了多少次,上課不要講話,影響到大家上課,難怪沒有人喜歡你」

聽完陳述,頭皮發麻….

這些話,孩子有可能會發自內心覺得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嗎?很難!

多數情況只會變本加厲….


或許,在傳統權威的教育下,這是常態。但,我覺得這樣的模式是霸凌。

老師的出發點沒有錯,希望孩子在行為上能作些調整。只不過這樣的方式,讓他知道他的行為有了狀況,實際上很難獲得進一步改善。

只處理表面的問題,讓他一時陷入孤立。但認知無法改變,而且只會讓他「害怕」,害怕未來調皮搗蛋被發現,所以需要鑽研更厲害的調皮方式!

這些不經意埋下的問題種子,在長期灌溉下終有一天爆發。

儘管,自己對於體制是無能為力。但,我相信仍有很多人一起在可以努力的地方繼續堅持。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