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辛苦,只有當事人能體會。尤其是現在疫情當下,居家線上學習更是一大挑戰。
但,與其為了迎合社會大眾的普世觀念,不如好好的深入理解自己的孩子!
深入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在孩子身上。
回到普世觀念上,「專心」似乎是多數認定的基本條件。
屢次在校園演講的場合,都會提到「要專心」這一件事。
問了在座的孩子:「是否曾經被老師父母長輩要求過要專心?」
幾乎每一位都曾被提醒「要專心」。
但,我好奇的是是這些孩子知道怎麼專心嗎?知道什麼是專心嗎?
這和我曾在現實生活中聽過的對話一樣,令人匪夷所思。
A:「心情不好怎麼辦?」
B:「不要想那麼多」
A:「怎麼做到不要想那麼多?」
B:「要放下」
A:「要怎樣放下?」
B:「不要去想」
A:「要怎樣不去想?」
B:「要學會放下」
A:「要怎樣學會放下?」
B:「不要想那麼多」
「要專心」「放下」「不要想那麼多」一樣都是目標。
但,這不是方法。
一種可能是我們已經忘了當初我們是怎麼學會專心。
就像開車上路一樣,發動→手握方向盤→排檔→踩油門→出發→抵達目的,是由一連串的動作串連起來的,熟練之後一切相當自然,因為成為自動化。
另一種可能是沒學過方法,根本不知道方法。誤把目標當方法,聽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只成為空談、勸世、心靈雞湯。仔細想想很容易發現邏輯瑕疵。
回到每個學童身上,詢問這些學童有沒有曾經的經驗:和父母講話談事情,父母一邊滑手機一邊回應?或者是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一邊說話?
回應聲此起彼落相當熱鬧!!
問了這些孩子說:「這樣有專心嗎?」孩子們都笑翻了。
當然,不是這樣就是不好,而是:
我們是個不專心的父母卻又要求孩子要專心,孩子是如何看待我們?
曾有個孩子有些難過的笑著說了一段話
這孩子跟我分享因為有了類似的疑慮,問了父母,得到的答案是:「我爸說,因為我是你爸爸,所以我可以這樣,你不行。」「小孩子管那麼多幹嘛」
這是同樣一件事。就是有沒有「專心」而已。
很常跟些成人朋友聊到的「身教」遠大於「言教」。細節就在生活的時時刻刻。
最後,也提醒了孩子思考這些的用意,並不是要去當一個忤逆父母的孩子,而是儘管父母不懂的如何表達,但我們仍可清楚的說出一些東西,減少溝通上的落差。
很多朋友問如何讓孩子專心,我始終的回答都是:「只要這孩子是被接納、知道自己被視為有價值的,自然就會專心。」
—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