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

在幼兒社群看過家長因為孩子感冒吃藥打針不願意配合瘋狂哭鬧的求救文。

某家長回覆:「就『同理』他說,媽媽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叔叔阿姨也是這樣,我們就配合醫生吃藥打針,應該會好一點」

同時還有看到另外的回覆:「『同理』他然後跟他說,「只是」打針,有什麼好哭!」

同理,和「溝通」一樣很容易被誤解、誤用。

這「只是」,完全的否定了孩子內在的恐懼。

帶著「目的」的「同理」,帶著「目的」的「溝通」,都只是把「溝通」和「同理」當成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並不是真的要和對方同在,並不是真的想了解對方遇到什麼困難。

如此一來,也無法讓孩子長出面對這些事情的勇氣。


當孩子出現哭鬧或壞心情,大人口頭說「同理」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應對行為」卻是想要幫他「解決」。

再深一層面,究竟是要幫孩子解決。還是大人想要快點解決因為「孩子哭鬧」所造成大人自己內心的煩躁焦慮不安。

請他不要哭,問他為什麼哭鬧,幫他想辦法,安慰他這不嚴重,要他好好想想⋯⋯不然就是各種的威脅利誘講道理,這些方法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認識情緒,越來越害怕面對情緒,久了就成為情緒的奴隸,表面上看起來沒感受,實際上只是不知道這些感受,而這些感受依舊存在著,波濤洶湧蓄勢待發。


「想幫對方解決」並不是同理。

很多時候的想「幫對方解決」,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因應「我們面對對方哭鬧或壞心情時的情緒」。

孩子因某事沮喪且感到生氣憤怒,是否曾經被大人告知「不要生氣,生氣也沒有用」?然後孩子繼續生氣,大人的反應有可能會演變成?生氣?不理會(隨便你)?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響故意逗弄孩子?講大道理?

大人因某事沮喪且感到生氣憤怒,能否接受被孩子告知「不要生氣,生氣也沒有用」?然後大人繼續生氣憤怒時,能接受孩子有「大人可能出現」的後續反應?

請自己回想一下,控制自己憤怒的情緒有多困難,就不難想見孩子也很難辦到這一點,更不用要孩子去好好反省想想。

口頭上說要同理,實際上做法是幫對方「解決」,也許是因為不知道什麼是「同理」。

這一切的想幫對方「解決」,只會讓孩子離自己的情緒更遠了,也離他自己的內在更遠了⋯⋯

面對壞情緒,以為不管它,蓋掉它,就可以讓時間沖淡它。但事實上面對它,很痛卻很真實,很真實的活著。


新進人員還在大班時的某日七點才起床,比他內心預期的時間還要晚了一個小時,醒來後賴在床上唉唉叫….因為想早起玩一段時間再出門上課,結果事與願違。

盤腿坐在他身邊:「你還好嗎?」他持續滾動式修正著情緒。

靜靜的看著他打滾一段時間,也覺察到自己有些時間緊迫的焦慮。

我:「需要阿爸抱嗎?」他緩慢的爬了過來。

我:「你很生氣?」新進人員點點頭,順便跺了幾下地板。

我:「謝謝你讓我知道你生氣,有難過嗎?」新進人員委屈的哭了:「對~~~」

我:「你要跟我說說嗎?」
新:「我就想要六點起來!可是現在已經七點了」

我停了一下,說:「你想六點起來?」新進人員點點頭。

我:「現在已經七點了,你今天沒辦法六點起來了。不過,如果你明天想六點起來,記得跟我說,我會叫你。好嗎?」他點點頭。

我:「我知道你很難過,我在這裡陪你」接著不出聲的抱著他一段時間。

差不多十分鐘過去,我:「你準備好要去穿襪子了嗎?」他點點頭往衣櫃走去。

換裝完拿書包的時候,新進人員很戲劇化的哭跌坐在地上:「阿爸!我有作業忘了寫」

我:「ㄟ~你昨天回來不是已經先寫了嗎?」

新:「那是 XX 作業,還有 XX 我忘記了」

我:「這樣啊!有很多嗎?要讓我看看嗎?」新進人員一邊哭一邊拿出來,跟我說哪裡沒寫。

我看了一下:「你有要寫嗎?我可以等你寫完,這是我可以為你做的。」

新:「可是寫了如果寫錯還要擦,那會用比較多時間」

我:「嗯嗯,那你有打算寫嗎?」新進人員搖搖頭

我:「所以你不寫?」
新:「嗯嗯!我到學校再跟老師說」

我:「喔!這麼勇敢面對,那你要怎麼說?」

新:「就跟老師說,我忘記了。再看看老師怎麼說」

我:「這樣 ok 嗎?」新進人員點點頭。相信孩子並放手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任。

接著下樓吃早餐的行程都還很順暢,仍舊準時抵達幼兒園。

晚餐後,問新進人員:「我很好奇,關於作業的部分,你早上怎麼跟老師說呢?」

新:「老師說,今天要補完喔!」

我:「嗯嗯!我覺得你很勇敢的面對,並沒有因為這樣就逃避。下次老師交代的事要記得囉,因為這也是你的責任。」


當他在地上滾動式修正姿勢和提到今天想要六點起來的時候,並不是跟他說:

「現在就已經七點了,你要怎麼六點起來!都已經發生了,還在那邊唉唉叫,有什麼用」

「還不快點起來,還在那邊哭,」

「這還不是你自己造成的」

仍然很多長輩覺得要跟孩子說這些!因為不說他們怎麼知道怎麼學的會….

可是這些話都是講道理都是道德勸說,完全無濟於事。

另外就是作業,儘管昨晚已經有提醒他,如果有作業要記得寫。但,早上發現後的哀號並沒跟他說:「你看,昨天晚上就已經提醒你了!」這有點落井下石。

「你自己好好想想,看你到學校去老師會怎麼處罰你」語帶恐嚇威脅,並不會讓孩子真的好好想。

這些話,只會讓孩子情緒更高漲。

而事後,只需了解孩子處理的方式,並肯定對方面對的方式,再簡單提醒一下。

不需要太多的大道理,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減少一些建議,才能好好的同理。

在全然同理的前提,成人是否能安頓好自己的內在,是一個很大的連帶課題。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