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很多人無法好好說話,才造成永遠都在各說各話。
同時,
無法好好說話很大的因素來自於沒有好好「聽見」別人真實說了什麼,因此做出的回應只是自我詮釋後的解讀。
一些生活的例子,例如:
A:我好冷喔!B:你看,你就是穿那麼少!看吧!早就跟你說過要多穿一點了!
A:我好餓喔!B:你看,剛剛叫你吃你又不吃!現在才在餓!
A 拿著百貨週年慶的資料開心的想要分享所見。B:你又要買!不要每次看到就想買!
這些例子,在 AB 之間的互動走向,是好的嗎?
關於好好說話的兩個要件:
- 觀察事實而不帶評價(仔細聽、單純聽見)
- 陳述感受
誤把想法當事實
很多時候誤把想法當成事實,實際上是評價;然後誤以為加上「我覺得」就是感受,其實都是屬於「主觀詮釋」。
例如:
- 我跟你講,你不可以這樣啊!事實就是如此!你這樣會很危險。
- 他不可以這樣說啊!他這樣的態度難道你覺得 ok 嗎?我覺得他不應該用這種口氣說話!
尤其在立場不同時若有太多的主觀詮釋,最後的結果兩個人都會受傷。
無論是面對孩子或成人,最難最複雜的部分其實不在於聽見對方的話或看見對方的行為之後要「說什麼」回應,而是:聽見對方的話或看見對方行為之後,如何處理內心的感受。
「阿可是對方態度不好啊」對方態度不好是因為我們已經在給予評價,接著當然很難好好說話。
在對話中對方突然發怒:
「你態度有必要這樣嗎?」「你講話幹嘛那麼大聲」「你可以好好的說啊!又沒必要那麼生氣」這也都是我們主觀詮釋。
「你講話突然變大聲,怎麼了?」這才是觀察事實而不帶評價,且同時是單純的好奇。
「你講話突然變大聲,怎麼了?我有點嚇到」觀察事實而不帶評價,且陳述感受。
不過別期待「觀察事實而不帶評價,且陳述感受」的回應之後,對方就願意好好說話。他可能還是會用各種慣性的方式,「講話大聲怎樣?不行嗎」「你嚇到關我什麼事?」這樣之類的話,我們接得住嗎?接住之後怎麼回應?
因為在關係系統裡只要有人開始改變,儘管是朝著正面的方向改變,其他人會盡最大的力氣維護原狀,因為那些人害怕改變。
一位很認真的年輕人和我聊到關於他在「接納與理解」這部分學習時的困境。
當時我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接一個內角近身的快速球,一不小心失控直撲身體。打中之後會不會衝上去理論、叫囂還是狠狠的瞪著對方?
和他聊了將近三小時,儘管我無法確定他是否能吸收;但,我相信很多概念或學習是可以透過討論、對話而有更深的體會。
自己不斷的在思考,與挑戰自己如何更清楚的詮釋「接納」。
有些人對於接納的理解是:不帶著評價的去「接受」對方的一切。
但,「接受」對方的一切,會涉及到認同。
如其所是的觀察,就是看見所看見的,如實的存在,沒有「分析」分析沒有「批判」沒有「評價」沒有「應該」沒有「必須」,無論是對方或是自己當下的任何情緒感受。:
「接納」,不代表需要「認同」,不代表需要「妥協」。
「接納」是讓自己有機會去「理解」對方行為背後發生了什麼,儘管不一定認同對方的行為。
學習接納的過程,有一部分的困境就在於「面對對方的狀況,自己當下的情緒感受」如何處理。
很常聽見的問題:「都是我在接納對方,那誰來接納我?」
答案是「自己」。我們只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要求別人負責。
無論對方是多麽固執甚至針鋒相對,我們仍只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同時,我們可以擁有情緒,但如何表達情緒,不至於情緒化就是個很重的課題。
一個無法接納自己「情緒感受」的人,很難去接納對方的「行為狀態」,更別說真的「理解」。
面對孩子「我知道他這樣做可能是覺得受了委屈,這我理解,但是他不應該這樣跟我說話啊!這什麼態度!」這段話呈現出的「我知道」和「我理解」只是在認知(頭腦)方面知道,但還沒做到如實地「接納」。
還有一個部分在對談中偶爾會提過,關於「臣服」。對於自己的各種情緒狀態,是否「臣服」會影響到對看見對方「行爲」時的「接納」與「理解」的能力。
透過書寫文字,最大的用意是希望可能濃縮出最精簡的詮釋,來協助自己釐清在現實對話中,如何更有效率、精簡的傳遞核心概念。
這是我對於現況的不接納,因為我有期待。期待在諮商對談的時候能讓他人更快速的理解。
這是我對於現況的不接納;但,不執著於要不要接納。
而是我可以為現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
這部分則屬於好奇,而不是執著在不接納的情緒。
一但對於任何人事物產生更多的「好奇」,才有更多的「接納」與深入「理解」的機會。
回到前面的例子:
A:我好冷喔!B:看見你穿那麼少,有些擔心你會不會著涼!有需要幫你多拿見上衣嗎?
A:我好餓喔!B:剛剛看你吃的比較少!聽你說餓了,有想吃什麼嗎?!
A 拿著百貨週年慶的資料開心的想要分享所見。
B 可以試著怎麼說,單純的接住 A 想分享的?
理解,不是合理化。接納,並非妥協或縱容。
如實的接納,才有辦法機會理解,而非單純的想說服自己,接著才能在關係中找到新的可能的溝通方式。
—
Cheers
張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