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事件衝擊的當下,如何做到清楚完整一致的表達?
常聽見孩子要教,不教不行,可是當遇到事件衝擊當下時成人的應對姿態,究竟是希望孩子真實理解規則?還是單純大人在宣洩情緒,然後默默的教會孩子:當別人沒滿足我們期待時,是可以這樣宣洩情緒在別人身上?
試想一下情境「孩子推了別人一把,在不責備、不說理、不討好的情況下,如何向對方表達『不可以推別人』的規則」先不考慮對方的回應,該如何完整表達?
「怎麼了呢?剛剛看你推了XX一下!這樣別人可能會受傷,也可能會因為這樣而難過。
而且你這樣做會讓我有點擔心,擔心你是不是發生什麼事?
不可以推別人!(這句話就是規則)
這樣推別人有可能被別人誤會你在生氣,我不希望你被誤會在生氣,那你剛剛有在生氣嗎?」
整段話的脈絡是:
「剛剛看你推了XX一下!」是客觀事實。
「這樣別人『可能』會受傷,也『可能』會因為這樣而難過。」
因為我不是對方,無法替對方說話,因此只用「可能」。如果用「對方會因為這樣而難過」,這其實有點用別人的情緒在脅迫他。
前面這一段是「針對情境」
「而且你這樣做會讓我有點擔心,擔心你是不是發生什麼事?」
擔心是情緒,可以替換生氣、焦慮什麼的!這部分是完整表達自己的情緒,完整表達情緒是為自己負責任,而不是指責對方,或要對方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這也是責任釐清的一環。
「不可以推別人!」
規則在一次的對話陳述過程中只需說一次。
「這樣推別人有可能被別人誤會你在生氣,我不希望你被誤會在生氣,你剛剛有在生氣嗎?」
最後照顧對方的內在讓對方產生渴望,同時讓他知道他是被理解的。
除了陳述了規則「不可以推別人」,同時接著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完整的表達生氣,如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不責備、不說理、不討好的情況之下,一樣能完整的教對方規則,而不是寵。
試著再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常用的應對姿態(責備說教)有效果,怎麼還時常重複這樣的應對姿態?
當我們能完整表達針對事件當下的狀況後,孩子的回應之後,我們如何回應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工房的 命名解說 過程中會針對孩子的特質,提供溝通互動的提醒。關係是互相的!學習如何當個理解孩子的父母,未來孩子也容易學會理解父母!
—
分享文字,希望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
Cheers
張楊
藉由 個人命盤 的解析,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
關於手工印章的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