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早上和新進人員準備離開家門,跟同在客廳的爺爺奶奶打招呼說再見時,爺爺開口說:「啊他又沒吃早餐喔」
我:「是啊!」
資深男:「這樣不行啦!這樣他會長不大,營養不良!」
我:「我有問他,他說還不餓啊!」
奶奶在旁邊搭腔:「嘿啊!啊他們就要出門,都那麼大了,餓了隨時都可以處理。」
爺爺:「矮油!小孩子的話不能信啦」
我:「爸!我相信他」開開心心地說再見後出門了!
影響與協助我很多的一對亦師亦友曾說過:「標籤是給東西貼的,不是給人」
從新進人員開始理髮以來,他很不喜歡電動剃刀造成癢癢的感覺,所以一直以來都是用剪刀剪。
新進人員他親口說出他不喜歡,我會相信他只是單純「不喜歡」。雖然也有可能是因為「不習慣」。
因為很多人的「不喜歡」是來自於「不習慣」
初期,爺爺總是跟新進人員說:「哎呀!你怎麼會『害怕』這東西呢」
當然這是長輩的「詮釋」,不過也順便貼上了「害怕」的標籤。
在一些長輩的「觀點」裡,不相信幼兒會有自己的「感覺」,哪有什麼喜不喜歡,父母就硬著頭皮,強迫他做,久了就習慣了,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把一群孩子帶大!
不過,「你怎麼會害怕」是一句帶著「評價」的「詮釋」,在關係對話中很容易產生莫名的衝突。
有時,這個「不相信」的背後,也許是想「掌握」一切的事態,更深的意識裡可能是「不允許」有感覺,甚至害怕對方「有感覺」。因為一旦有感覺,這樣就會變得「想法很多」、變得「不好控制」。
有些人習慣帶著「評價的詮釋」;但,也許當我們試著「尊重」對方成長的背景和他被雕塑成的樣子,彼此也會比輕鬆一些。
儘管到現在資深男在這樣的情況,仍舊跟我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用什麼東西去拐他啊!久了就習慣了!」
因孩子不被理解時,反應都是很直接的。
所以這情況新進人員都不太搭理,我觀望後接著說:「他不是害怕,他有告訴我,他不喜歡電動剃刀的感覺,因為很癢」
資深男:「啊這樣就是害怕啊!」
我:「他沒說他害怕,他只有說不喜歡」
任何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感覺,我相信他的感受。當然,如果是「害怕」我也能接納,只是經由核對,新進人員並不覺得他害怕,所以我相信他只是「不喜歡」。
新進人員初次發自內心願意嘗試用電動剃刀,儘管過了好幾年。
也許,可以選擇快一點的方式,最初使盡各種的威脅利誘拐騙壓制,強迫他習慣;但,我選一條慢一點的路,讓他發自內心的願意。
儘管任何選擇都會有所缺失或遺憾。
不過,
因為這是他的人生,我相信他。
—
關於工房的命名解說,過程中會針對孩子的特質,提供溝通互動的提醒。關係是互相的!學習如何當個理解孩子的父母,未來孩子也容易學會理解父母!
—
希望藉由分享文字的方式開啟一點點改變的開關。
想透過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並學習自我覺察與理解自己慣性,期望達到內在穩定的朋友,可 與我聯絡 安排 專業命理對話諮詢(論命),或更進一步的 深度核心對話諮詢。
—
Cheers
張楊
不只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著眼於未來的相處。重新認識定位自己,面對在乎的人更輕鬆的溝通。
延伸閱讀:
關於手工印章的延伸閱讀: